
农资老板必看!2025年逆袭内卷的三大绝杀!任正非、雷军都在用的狠招!
2025年的农资行业,注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随着政策调控、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资企业若想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破“卷”成蝶,开年之际必须做好三件事:聚焦核心业务、打造极致产品、构建口碑营销。这三件事看似简单,却是决定农资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
第一件事:聚焦核心业务,拒绝盲目扩张
农资行业的“内卷”从未停止,但真正的“内卷”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企业自身的战略模糊。许多农资企业一旦取得阶段性成果,便急于横向扩张,涉足其他农资品类,更有甚者进入地产、金融等完全陌生的领域,最终因资源分散而陷入困境。
以手机行业为例,华为、小米等企业早期均以“专注”为核心竞争力。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提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七字诀,正是通过聚焦手机赛道,快速迭代产品,最终在红海市场中杀出血路。反观农资行业,清原农冠、西大华特、四川国光、河南一田等企业之所以能在内卷中逆势增长,正是因为其长期专注于农药研发与技术服务,而非盲目追逐短期利益。
行动建议:
1. 砍掉冗余业务:重新评估现有业务线,保留毛利率高、市场潜力大的核心产品,果断放弃“食之无味”的边缘业务。
2. 深耕技术研发:将资金和人才集中投入核心产品的创新,例如开发环保型农药、高效缓释肥料等符合政策导向的产品。
3. 强化技术服务:农资行业的未来竞争是“产品+服务”的双重较量,企业需组建专业团队,为农户提供植保方案、田间管理等增值服务。
第二件事:打造极致产品,以差异化破局
农资行业不缺产品,缺的是“让用户尖叫”的好产品。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低价竞争、赊销促销的传统模式中,却忽视了产品的本质——解决用户痛点。
一提到“极致产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创新型产品,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笔者认为常规类产品的价值重构同样可以培育出极致产品。
以磷酸二氢钾这一基础性品类为例,尽管在不少渠道商眼里,磷酸二氢钾已经成为“烂大街”的产品,但新引擎农业公司通过优化产品配方、精选原料、提升生产工艺,并以“专利技术”加“专利成分”打造出新引擎“双专利”磷酸二氢钾,最终以极致品质赢得了渠道商和种植户的双重认可。这种“将常规产品做到极致”的策略,正是产品差异化破卷的核心。
行动建议:
1. 用户需求导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了解农户对肥效、安全性、使用便捷性的真实需求。例如,针对小农户开发小包装、易操作的产品;针对规模种植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 技术壁垒构建:通过专利申请、工艺升级或跨界合作,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 严控品控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流程,建立高于行业标准的质检机制,确保产品效果稳定、安全可靠。
第三件事:构建口碑营销,让用户成为传播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的性价比逐年下降,而用户口碑才是农资企业最值钱的“隐形资产”。一家企业若能将产品效果和服务做到极致,用户自然会成为其免费代言人。
华为能在美国制裁下逆势崛起,靠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用户对“国产高端品牌”的信任与支持。同样,农资行业中,清原农冠、明德立达、四川国光等企业凭借“效果说话”的好口碑,在行业细分赛道占据领先地位。
行动建议:
1. 打造标杆案例:选择种植大户或合作社作为试点,通过全程跟踪记录产品效果,形成可视化数据(如增产率、病虫害减少比例),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
2. 激活社群力量:建立农户社群,定期开展线上技术培训、线下观摩会,通过有影响力的种植大户来带动周边群体。
3. 借势新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已成为农资营销的新引擎。企业可培养内部“农技主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输出实用内容,同时植入产品场景,实现“内容即销售”。
内卷时代,唯破局者生存
农资行业的竞争从未如此激烈,但也从未如此充满希望。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雷军从手机跨界造车的成功,也目睹了华为在封锁中涅槃重生。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聚焦核心、死磕产品、敬畏用户。
2025年,农资企业若想实现“开门红”,必须在新年伊始就明确方向:
1. 像华为一样专注,拒绝诱惑,深耕主业;
2. 像小米一样极致,把平凡的产品做到无可替代;
3. 像四川国光一样口碑为王,让用户成为企业最忠诚的盟友。
唯有如此,方能在行业内卷的浪潮中破“卷”成蝶,迎来属于农资人的春天。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新营销架构师和新营销专栏作家、重庆新引擎农业创始人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