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90后”正在改写海南农资市场
众所周知,海南农资市场体量巨大,但赊销也最为严重!那些规模在千万级以上的大农资店,几乎或多或少都要赊销,其中不少农资店的赊销比例高达80%-90%,显然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2024年,由于海南哈密瓜、芒果等主流作物价格下跌,不少农资零售商面临赊出去的账款收不回来的问题。成哥判断,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三到五年,将会有很多农资店因为赊销而走向破产的深渊。
一直以来,制约传统农资零售发展的两大枷锁是“低价”和“赊销”。接下来,成哥为农资同仁剖析一下“低价”和“赊销”形成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
首先说低价竞争。农资零售商拼杀价格无外乎以下四个原因:
1.近年来,农作物价格持续走低,种地不赚钱、赔钱已经成为常态,这导致种植户对农资产品的使用越来越谨慎,价格已经成为很多种植户购买农资的唯一选择标准。
2.农资电商以低价为杀手锏抢夺流量,这直接动摇了线下零售的基本盘,很多农资店被迫打价格战,否则种植户都跑到线上买农资去了。
3.有些农资店老板,因为自身缺乏种植技术,无法通过技术服务来征服种植户,所以只能靠低价抢客户。
4.还有一些农资店老板,营销能力弱,不敢推、也不会推高价值的农资产品。
接着再说说农资赊销形成的原因:
1.当地农资市场竞争激烈,赊销成风。别人都赊,你不赊就卖不出去,很多农资零售商被迫卷入赊销。
2.农资店服务的种植户,基本上都是当地合作多年的老客户,有时候碰到种植户手头紧张就适当支持下,结果赊销的口子一开,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
3.有些零售商感觉赊销的生意做起来简单,干脆就把赊销当作做大业绩的经营手段。以海南市场为例,只要你敢赊、你能赊,生意做到千万级别很轻松。
4.相对于现金生意,赊销的利润空间更大一些。也有一些零售商希望借助赊销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营销模式都不是偶然出现的,一定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不可否认,当农资行业处于上升期,产品利润空间大的时候,低价不仅可以帮助农资店招揽更多的客户,还能让种植户使用上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一举两得。赊销同样如此,当作物价格上行的时候,赊销对农资店和种植户也是一个双赢的行为。
但是,当农资行业下行、农作物价格下行的时候,低价和赊销的“劣根”就彻底暴露出来了。低价就意味着不赚钱、赔钱;赊销就意味着收不到钱、破产。
农资零售商该如何破解“低价”和“赊销”两大困局呢?成哥8月份在海南调研市场时发现,两个“90后”农资人或许已经为传统农资零售找到了一条破局之路。
这两个海南“农资新势力”,其中一个是海椒集团的创始人符旺真,一个是慧沃田总管的创始人常慧。
符旺真是海南本地人,收购辣椒起家,近两年通过短视频打造“米椒王子符旺真”IP,抖音粉丝已超过25万。符旺真依托个人IP,从辣椒收购商转型进入种子、肥料等上游产业,初步完成了“流量闭环”和“产业链闭环”。现在的海椒集团已经走出海南,开始进军云南,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常慧是来海南发展的外地人,短短数年,其公司慧沃田总管的销售规模已跻身海南农资零售第一阵营。同样的业绩,其他传统农资零售商用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她不到10年。常慧在海南市场的弯道超车,除了依托上游产业链的优势外,同样离不开短视频。在抖音上,她采取“细分作物打造垂直账号”策略,在哈密瓜上培育“蜜瓜姐”IP,在槟榔上培育“槟榔西施”IP。
通过符旺真和常慧两个年轻农资人的破局路径可以看出,传统农资零售商化解营销困局的密码就是短视频,借助短视频输出种植知识,打造IP,培养粉丝用户,然后再通过农资产品进行变现,最终完成“流量闭环”。简言之,通过短视频打造IP,将成为传统农资零售商转型的标配。
IP是什么?IP就是在短视频里,通过真人出镜,持续输出种植技术等干货内容的人。种植户一旦认可你分享的内容,他就会认为你很专业,那么IP也就成了种植户心目中的专家。
病人去医院看病,一般是去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当然是专家门诊。所以,农资零售商一旦有了专家IP“马甲”,粉丝用户就不会在价格上讨价还价。
反过来思考,种植户为什么会和农资店老板讨价还价,而且还要求赊销?因为,种植户和店老板在同一个地区,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神秘感,所以敢在购买农资时提各种无理要求。
种植户为什么不敢向IP提这些要求?因为他们对IP的认识来自互联网,通过短视频“滤镜”,IP成了种植户尊重乃至崇拜的偶像。作为粉丝的种植户,显然不敢向IP偶像提太多要求,更不要说什么低价和赊销了。
农资零售商朋友,如果你想改变与种植户之间的强弱关系,如果你想做高价值生意和现金流生意,那就抓紧转型做短视频吧!因为你想要的一切,短视频或都能给你!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新营销架构师和新营销专栏作家、重庆新引擎农业创始人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