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毒病介绍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14-07-14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作者:
- 图1 植物呼肠弧病毒
- 图2 灰飞虱传播玉米
- 图3 苗期粗缩病病株
- 图4 株高仅为健株高的1/2~1/3
- 图5 粗缩病叶
- 图6 粗缩不抽雄
- 图7 玉米矮花叶病毒粒体
- 图8 矮花叶病毒传播媒介之一麦二叉蚜
- 图9 玉米矮花叶病病株
- 图10 玉米矮花叶病病叶 玉米矮花叶病,也叫花叶条纹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图7,MDMV)引起,毒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借助于麦二叉蚜(图8)等吸食叶片汁液和磨擦传播。6~7月份,如天气干旱,则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均发病重。感病植株最初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色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图10),尤其新叶上明显,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多数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烂。 防治方面,首先要因地制宜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并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处理剂150克/100公斤种子或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480克/100公斤种子进行包衣。及时清除田边地头、道路沟渠两旁的杂草。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提倡覆膜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调节水肥。从而施行以治虫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结合预测蚜虫和飞虱迁入农田的时间,及早对包括杂草上的和迁入玉米田蚜虫、飞虱进行喷药,可用25克/升的溴氰菊酯乳油0.5克/亩、18%的杀虫双水剂40克/亩等进行喷雾。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10%的宁南霉素可溶性粉剂6克/亩等叶面喷雾。抓紧苗期提前预防,往往等到9~10叶期出现明显症状后就很难防治。
编辑人员:朱蓓蓓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