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介绍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14-09-19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 图1 黄枝孢菌的分生孢子梗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仅危害番茄,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番茄种植区普遍发生。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叶霉的病情也快速发展,危害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
- 图2 黄枝孢菌的分生孢子发病原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黄枝孢菌,初无色后呈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图1),稍有分枝,有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图2),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延伸。圆柱形或椭圆形的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初无色,单孢,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个细胞。番茄叶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最为繁杂,也最复杂,存在许多生理小种。
- 图3 番茄叶霉病叶片发病初期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以带菌的种子、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
- 图4 番茄叶霉病叶背面褐色霉层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图3),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图4);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图5)。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图6),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并可扩大至果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老病斑表皮下有时产生黑色针头状的菌丝。
- 图5 番茄叶霉病霉层特写发生流行特点: 该病菌初侵染后,可多次再侵染,病菌萌发后,从寄主叶背面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水分和养分,形成病斑。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 图6 番茄叶霉病叶片后期症状多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田间过于郁闭、空气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早春低温多雨、连续阴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番茄感病生育期是开花结果期,如处于22℃左右的温度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时,最易引起发病并游行(图7)。
- 图7 番茄叶霉病田间病状防治技术: 番茄叶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给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使用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防治中,除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品种外,要注意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播种时可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等方法进行种子消毒,之后再晒干催芽播种,加强田间通风降湿管理,大棚番茄要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及时整枝打杈,适当增加磷、钾肥。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亩,或10%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2克/亩,或10%的氟硅唑水乳剂4克/亩,或42.8%的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0克/亩等进行均匀喷雾,注意交替用药。大棚番茄在休棚期可进行高温闷棚,对黄枝孢菌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编辑人员:刘稳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