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介绍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14-07-14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作者:
- 图1 高粱柄锈菌夏孢子
- 图2 多堆柄锈菌形态图
- 图3 玉米普通锈病叶
- 图4 玉米南方锈病病叶
- 图5 玉米普通锈病茎杆部病斑
- 图6 玉米普通锈病包叶部病斑
- 图7 玉米普通锈病叶部初期病斑
- 图8 玉米普通锈病病斑破裂散出粉状病原菌夏孢子
- 图9 玉米普通锈病病株 玉米锈病主要由担子菌亚门的高粱柄锈菌(图1)侵染所引起。另外在台湾和海南岛等地区,还可由多堆柄锈菌(图2)侵染引起。玉米壳锈菌还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在我国南方地区,病原锈菌以夏孢子在田间重复侵染,并由南至北随季风传播,逐渐扩大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锈病发生和发展。北方地区,病原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接种体,借气流传播危害。 通常早熟品种处于高温多湿的环境中有利发病,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会加重。玉米叶片是主要的感病部位(图3、4),严重时茎杆(图5)、苞叶(图6)、果穗和雄花也可受害。被害叶片在叶片两侧受害部位最初形成散生或聚生黄白色点,四周有黄色晕圈的小疱斑(图7),然后斑点隆起为淡黄色,最后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随着病菌的发育和成熟,疱斑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明显隆起,颜色加深至黄褐色,终致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病原菌夏孢子(图8),后期病斑上或其附近又出现黑色疱斑,疱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状病原菌有性态的冬孢子。发病严重的植株基部叶片干枯,病部枯死。受害植株结穗小,有的品种即使果穗较大,但果穗松软,早衰下垂,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作为再侵染接种体。除本地菌源外,北方玉米锈病的初侵菌源还有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而在南方温暖地区,特别是广东、海南地区,病菌冬孢子堆不一定会产生。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病害,防治上应以种植抗病杂交种为主,加强肥水等栽培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250克/升的吡唑醚菌酯乳油(10克/亩)等植株健康作用的药剂和叶面营养剂来提高植株抗病性。重病区要在植株发病初期或夏秋玉米苗期开始,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克/亩,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克/亩,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6克/亩等均匀喷施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效果更佳。
编辑人员:朱蓓蓓,管理员联合编辑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