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田除草剂环磺酮与苯唑草酮复配使用的优势与可行性
由于玉米田常年使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随意加量,加上后来大户增多,种植更加粗放,导致玉米田杂草难以除净。
在玉米田除草剂中,两个比较新的成分,环磺酮和苯唑草酮是两种常用于玉米田的除草剂,它们均属于HPPD(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具有广谱除草效果,尤其对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有显著防效。两种混配使用,可以起到1+1>2的作用。以下是关于两者混配使用的详细分析:
一、环磺酮的作用机理:
环磺酮是三酮类除草剂,属于HPPD抑制类除草剂,同其他HPPD抑制类除草剂一样,环磺酮的除草活性通过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表现出来,杂草体内HPPD受到抑制后,使对羟基苯基丙酮酸转化为尿黑酸的过程受阻,杂草分生组织中酪氨酸积累和质体醌缺乏,进而影响靶标体内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3-5天后,促使杂草分生、新生组织产生白化症状,最终蔓延至整株,杂草白化死亡。
环磺酮在防治杂草方面的表现毫不逊色,该除草剂一般与安全剂双苯恶唑酸复配使用,可保护玉米免收紫外线伤害,具有广谱、作用快速的特性,且与环境具有高度相容性。环磺酮对蓟属、旋花属、婆婆纳属、辣子草属、尊麻属、春黄菊和猪殃殃等多种杂草也均有很强的灭杀作用,还能杀灭对草甘膦、麦草畏及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杂草。且可以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均保持良好的除草活性而不会对下一茬作物造成危害。
二、苯唑草酮的作用机理:
苯唑草酮在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后,杂草通过根和幼苗、叶吸收,在植物中向顶、向基传导到分生组织,抑制对羟基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4-HPPD)。HPPD催化对羟基苯基丙酮酸(HPPA)的氧化使其形成尿黑酸(HGA),而尿黑酸是形成生育酚和质体醌的芳香前体,尿黑素进一步发生脱羧、聚戊二烯基化和烷基化合成生育酚和质体醌。此过程被抑制,意味着担负光合作用电子传递使命的生育酚和质体醌无法合成。另外在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过程中,质体醌是八氢番茄红素去饱和酶催化作用的必要辅助因子,因此质体醌的减少会影响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作为光吸收体和光合系统的保护物,类胡萝卜素的缺失,会导致植物茎组织中叶绿素和光合膜氧化降解,最终杂草白化死亡。其对耐草甘膦、三嗪类、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的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能有防除世界范围内玉米作物上的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玉米无药害。
三、环磺酮与苯唑草酮的混配优势:
1.协同增效作用
环磺酮和苯唑草酮混配后,能够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两者作用机理相似,但针对的杂草种类略有不同。环磺酮表现为温度越高效果越好,对抗性马唐、变异马唐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一点要优于苯唑草酮。苯唑草酮虽然在马唐防治方面逊色于环磺酮,在对狗尾草和牛筋草的防治方面却要好得多。两者混配后,可有效防除稗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苘麻、反枝苋等多种杂草,且对玉米安全性高。
2.延缓抗药性
由于两者作用机制相同但化学结构不同,混配使用可以减少单一除草剂长期使用导致的杂草抗药性问题,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3.适应性强
环磺酮具有较强的抗雨水冲刷能力,而苯唑草酮对低温环境适应性较好,混配后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除草效果。
四、混配使用的注意事项:
1.使用时期
环磺酮添加安全剂后和苯唑草酮在玉米3-10叶期都可使用,但是混配最佳使用时期是玉米苗后3-5叶期,此时杂草处于幼苗期,对药剂敏感,且玉米对药剂的耐受性较强。
2.配比与剂量
混配时,环磺酮的推荐用量为3%-8%,苯唑草酮为1%-3%,具体比例可根据田间杂草种类和密度调整。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药害,需严格技术人员指导操作使用。
3.助剂选择
混配时可按技术人员指导加入相关农药助剂,以提高药液的稳定性和附着性。避免使用有机硅等强渗透性助剂,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
4.避免与其他药剂冲突
环磺酮和苯唑草酮不宜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农药混用,否则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药害风险。如需使用其他除草剂,建议间隔7天以上。
五、混配使用的剂型
环磺酮和苯唑草酮混配后可加工成多种剂型,包括:
悬浮剂:适合大面积喷雾,稳定性好,易于操作。
油悬浮剂:抗雨水冲刷能力强,适合多雨地区使用。
水分散粒剂:便于储存和运输,使用时需充分溶解。
六、混配使用的实际案例
吉林省玉米田除草
在吉林省,环磺酮与苯唑草酮混配被推荐用于防除狗尾草、苘麻、三裂叶豚草等杂草,尤其对红根抗性杂草效果显著。
黄淮海地区抗性杂草防治
针对烟嘧磺隆+莠去津组合效果不佳的地区,改用环磺酮+苯唑草酮混配,可有效解决抗性杂草问题(如抗性马唐)。
总之,环磺酮与苯唑草酮混配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玉米田除草方案,具有协同增效、延缓抗性、适应性强等优点。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配比、施药时期和环境条件,以确保除草效果并避免药害发生。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