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海利尔、新农股份在行业下行期如何投建项目,解析农药生产企业破局之道!
行业下行期,农药生产企业的项目投建动态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现下的投资逻辑……
例如,近期海利尔发布公告恒宁二期增资7.8亿元新增产品投资项目,新农股份则终止了吡唑醚菌酯建设项目。这两个案例,前者积极扩张,后者果断止损,表面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本质相通,均为农药企业在行业寒冬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优势的破局之举。
海利尔
战略丰富原药矩阵,优化产品结构
2025年4月28日,海利尔公告称,公司结合战略发展规划以及青岛恒宁实际情况,经多次论证,为更好的保障公司原药及中间体持续发展,加强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和投资,决定新增青岛恒宁部分项目产品。
新增后的项目情况:
新增项目名称:青岛恒宁生物二期项目
新增项目建设地点:平度市新河镇海浦路 12 号
新增项目投资:78,187万元
新增产品规模:6000 吨/年溴虫腈、5000 吨/年氟吡菌酰胺、6000 吨/年氟唑菌酰胺、3000 吨/年联苯吡菌胺等原料药及 10000 吨/年二氟吡唑酸等中间体。
资料显示,海利尔恒宁项目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溴虫腈、丁醚脲4个原药产品,陆续实现达产达标,二期项目也在陆续投产,其中唑虫酰胺原药以及2-氯丙烯腈、对氯苯甘氨酸2个中间体已于2024年8月试生产,呋虫胺原药已于2024年12月试生产。
青岛恒宁生物二期项目原产品规模:
1500 吨/年呋虫胺、4000 吨/年吡蚜酮、2000 吨/年唑虫酰胺、3000 吨/年氯虫苯甲酰胺、2000 吨/年氟氯虫双酰胺、10000 吨/年丙硫菌唑等原料药;20000吨/年二(三氯甲基)碳酸酯、3000 吨/年肟菌酯、4000 吨/年 2,3 二氯吡啶、3000 吨/年 2-硝基-3 甲基苯甲酸等产品;2000吨/年 2-氯丙烯腈、2000 吨/年对氯苯甘氨酸、956 吨/年 3-氨甲基四氢呋喃、2000 吨/年 N,O-二甲基-N’-硝基异脲、 3600 吨/年 6-甲基-4-乙酰胺基-4,5-二氧-1,2,4-三嗪-3-(2H)一酮、1600吨/年 4-(4-甲基苯氧基)苄胺、2500 吨/年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啶-5-羧 酸(K 酸)、9461 吨/年 2-氯-1-(1-氯环丙基)乙酮、15838 吨/年 2-(2-氯苄基)-2-(1-氯环丙基)环氧乙烷、2500 吨/年肟醚、2000 吨/年间三氟甲基苯乙酮、7500 吨/年 2,6-二氯吡啶、7200 吨/年 2,3,6-三氯吡啶等中间体及副产品。
海利尔方面表示,本次新增上述产品项目投资,是从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公司原药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出的决定。
可以看出,这一战略决定体现了海利尔在优化产品结构、丰富原药产品品种方面的战略意图,旨在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从新增投入产能建设的原药品种来看,海利尔本次扩增的农药品种大都是当前市场热度极高的热门品种,如巴斯夫开发的氟唑菌酰胺、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联苯吡菌胺和氟吡菌酰胺,这3个品种都属于SDHI杀菌剂,也是备受农药企业高度关注和布局的高端杀菌剂热门产品。这些产品还在化合物专利期时开发他们的跨国公司就对其的市场拓展和战略布局,早已成为跻身全球销售额超数亿美元成熟品种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这3大品种均是近两年化合物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其实,国内很多农药生产企业早就盯上了这些专利产品,年初的CAC农化展上,部分企业的动向已显露出对这些专利边缘农药品种的浓厚兴趣。其实随着专利到期,国内布局热潮在所难免,海利尔率先公布如此大规模的产能建设计划,无疑是战略布局的先手棋,也是对其产业链实力的有力彰显。
新农股份
收缩阵线,聚焦核心优势
2025年4月23日,新农股份公告称,鉴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外部市场环境、行业发展情况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司决定终止″年产1,000吨吡唑醚菌酯及副产430吨氯化钠项目″,将项目剩余募集资金人民币8534.58万元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
据悉该项目前期虽已实际投入1.14亿元,但鉴于项目实施进度及投资回报可能不达预期的风险,公司决定将该项目的募集资金及利息、理财收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日常经营活动。
新农股份2024年报显示,本年度公司年产1000吨吡唑醚菌酯产能利用不足,未达到预计效益。
这一决策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下行期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 通过终止非核心项目,新农股份可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其核心业务和优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一步巩固其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提升盈利能力,这也是行业下行期企业常见的投资逻辑之一,即收缩战线、聚焦优势,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总 结
寒冬期农药生产企业破局谋略
海利尔与新农股份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农药行业在困境中优胜劣汰、资源重整的严峻现实。
2024年全球作物保护品市场环境依然激烈,将处于周期底部,大多数作物保护品原药品种价格持续低迷,大多数原药品种价格已处于历史低位甚至跌破历史低位,几近跌无可跌。
产能方面,市场供过于求现象严重,预计2025年将从“去库存”阶段过渡到“去产能”阶段,竞争愈发激烈。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间体-原药-制剂”产业链一体化企业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具有研发创制能力和绿色环保生产能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显现,这也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农药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新农股份果断终止吡唑醚菌酯项目决策背后同样有着严谨的考量。吡唑醚菌酯虽是成名已久明星产品,但市场竞争格局已发生剧变。一方面,产能过剩迹象愈发明显,产品价格战一触即发,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另一方面,原定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产能利用率低、投资回报周期延长等问题,使得企业陷入持续的资源消耗与效益低下的泥沼。与其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不如及时抽身,将资金回笼用于巩固核心业务。
另外,随着全球创新农药研发难度的增加,专利过期药成为市场主流,近两年随着农药专利过保护期小高峰来临,仿制型原药的市场空间仍将进一步增长,为优势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就海利尔而言,其于当下大手笔扩增热门原药品种产能,凭借多年来在农药研发、生产环节积累的深厚底蕴,有望在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瓜分这一波专利到期产品释放的市场红利。
从行业整体视角观之,海利尔与新农股份的策略抉择为我们揭示了农药寒期的生存法则。一方面,技术与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如海利尔,有能力沿着产业链纵深拓展,以丰富产品矩阵、优化结构来提升抗风险能力,在行业低谷时抢先布局,为下一波增长筑牢根基;另一方面,中小规模企业或业务单一企业,像新农股份,在面对市场风云变幻时,灵活调整业务布局、聚焦优势是关键的求生之道,避免在不良资产上过度沉沦。这一分化态势预示着农药行业的洗牌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市场竞争将愈发聚焦于产品创新力、成本管控力以及市场应变力的综合比拼,只有在这些关键维度上持续精进的企业,方能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存活下来,并在复苏时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