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刺吸口器害虫的克星——吡蚜酮,未来增量的潜力在哪?

发布时间:2022-12-19 9:06:37 来源:中农立华原药 作者:张兰祥

今年农化市场行情走势低迷,近期吡蚜酮的原药价格已经基本上回到了2016年的13.5万/吨的水平,价格的回落,性价比凸显,那么现在是不是吡蚜酮的最佳采购节点呢?


吡蚜酮是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1994年由先正达投放市场的含有吡啶和三嗪酮结构的杀虫剂,商品名为Chess。

1998年在日本上市,1999年在美国获准登记,2000年在欧洲取得登记,陆续被东亚市场广泛接受,其全球市场受益于它的内吸作用及其不同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2016年,吡蚜酮销售额成功破亿,为1.05亿美元,其中2011—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8.4%。中国是吡蚜酮最重要的市场,2016年的销售额为0.36亿美元;印尼和日本分列二、三位。水稻是其最大的应用作物,亚洲是其最大的地区市场,欧洲为第二大地区市场(在2019年欧盟基于吡蚜酮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和致癌性,以及代谢产物对于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宣布禁用吡蚜酮)。

2017年,安道麦接管了先正达Fulfil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权。


作 用 机 理

吡蚜酮可防治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几乎所有类型的刺吸口器害虫。

当蚜虫或者飞虱接触到吡蚜酮时,会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最终害虫饥饿致死,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杀虫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IRAC)将吡蚜酮归在第9组,Group 9B为吡蚜酮和氟虫吡喹;Group 9D为双丙环虫酯(巴斯夫 英威)。

吡蚜酮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即使已对其他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吡蚜酮依然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登 记 情 况

截止2022年11月30日,国内吡蚜酮登记证465个,其中原药登记证38个,制剂单剂登记证221个,混剂登记证206个。

从剂型上看,水分散粒剂最多,达184个登记证,其次是可湿性粉剂167个、悬浮剂63个、悬乳剂5个、颗粒剂4个、可分散油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泡腾片剂各1个。

从复配来看,与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嗪、异丙威、噻嗪酮、毒死蜱、阿维菌素和噻虫胺的复配均在10个以上,其中与烯啶虫胺复配多达47个,是复配最多的产品。

2010年上市的“扫飞”,是我国最早的烯啶吡蚜酮复配制剂之一,在防治稻飞虱等刺吸式害虫具有优良效果。烯啶虫胺吡蚜酮配方有哪些优势呢?

(1)杀虫谱广:该配方可广泛用于防治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防治范围非常广泛,达到一药多用的目的。

(2)优势互补,共毒增效:吡蚜酮持效期较长但速性较差,对褐飞虱效果好但对白背飞虱效果较差;烯啶虫胺速效性好但持效期差,对白背飞虱效果好但对褐飞虱效果较差。

(3)强烈内吸,双向传导:具有强烈的内吸传导功能,可以被作物各部分吸收并上下传导至嫩叶、嫩芽、缝隙间,可有效杀死隐蔽性较强的刺吸式口器害虫。

(4)持效期长,可耐低温:一般持效期可达15天左右,且低温杀虫效果依旧十分优异。


注 意 事 项

(1)安全间隔期:吡蚜酮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是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甘蓝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

(2)使用禁忌:瓜类、莴苣苗期、烟草等作物对吡蚜酮敏感,在使用的时候避免药液漂移到这些作物上。另外,在作物开花期禁用吡蚜酮,避免产生药害以及对蜜蜂等传粉的影响。


合 成 方 法

合成吡蚜酮的重要中间体是氨基三嗪酮和烟醛。

以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反应制得乙酰肼;乙酰肼与光气经过环合反应制得 2-甲基-1,3,4-噁二唑-5(4H)-酮;与氯丙酮经过烷基化反应制得2,3-二氢-5-甲-2-氧-1,3,4-噁二唑-3-丙酮,再与水合肼反应制得 4-乙酰胺基-6-甲基-3-氧-2,3,4,5-四氢-1,2,4-三嗪,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 4-胺基-6-甲基-3-氧-2,3,4,5-四氢-1,2,4-三嗪,最后再经过缩合反应制得吡蚜酮。


生产厂家及原药价格走势

吡蚜酮的生产厂家主要是安道麦安邦(江苏)有限公司、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兰州鑫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健谷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

2015年市场价格低迷,造成大部分生产企业无利润可图,厂家开车很少,2016年吡蚜酮原药价格在13万左右。2017年原药行情暴涨,吡蚜酮价格一度攀升至20万以上。

随着近两年原药产能不断释放,但国内的使用量并没有明显上升,2022年吡蚜酮价格重回13.5万左右,后期如果没有特殊干扰事件的发生,吡蚜酮原药价格预计将以稳中小幅波动为主。价格的理性回归,性价比凸显,建议厂家结合自身生产计划及淡储计划,适时采购。


未 来 展 望

吡蚜酮属于环境友好型低毒农药,具有独特作用机理的优势,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优秀的活性。

目前吡蚜酮主要应用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在其他作物上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将是吡蚜酮未来增量的潜力所在。在新登记和推广上也应更多关注复配登记或组合方案。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