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氰胺:用途广泛,亟待开发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陆续报道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单氰胺的多种新用途,亟待有关企业登记开发。
单氰胺属于落叶植物破眠剂,通过补充需冷量打破落叶植物休眠,使其提前发芽和成熟,提升座果率。截至2024年11月15日,在我国有效登记的单氰胺产品共有9个,均为50%可溶液剂(水剂),分别用于樱桃树、葡萄树、猕猴桃树调节生长;GB 2763规定单氰胺在樱桃、葡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分别为0.1、0.05 mg/kg。
浙江农林大学园艺科学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桑树后开展反季节桑果农艺性状指标、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测定,探讨了单氰胺处理浓度对反季节桑果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季节桑果发芽率、坐果率、单芽着果数、果长、果径、单果重等农艺性状会随着单氰胺处理浓度升高而升高;果实含水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受单氰胺浓度影响较小;果实营养成分含量、活性成分含量、抗氧化能力随着单氰胺处理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单氰胺质量浓度为 51 mg/mL时,桑果农艺性状较优,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51 mg/mL 单氰胺处理在保证桑果良好农艺性状的同时,能够确保反季节桑果具有优秀的营养品质。
另据大连理工大学和昆明学院农学院研究人员分别报道,适宜浓度的单氰胺可使蓝莓花芽提前解除休眠,让果实提前上市并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进而提高蓝莓栽培效益。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人员报道,单氰胺对红花鹰嘴桃叶芽、花芽解除休眠有积极效应,能部分消减低温累积不足对桃解除休眠后花粉发育的负面影响,以1%浓度处理效果最佳,可促叶芽提前13天萌发,促花芽膨大后开花,花粉萌发率最高提升至27%。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人员报道,3%单氰胺处理促冬枣早成熟效果最优,其萌芽期提早10天,初花期提早11天,盛花期提早11天,终花期提早10天,白熟期提早9天,脆熟期提早8天,红熟期提早9天;2%单氰胺对果实外观品质、果实内在品质效果显著优于1%和3%浓度处理。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据单氰胺在棉籽中的残留行为,提出了20%单氰胺水剂作为脱叶剂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建议。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