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不断的杀虫剂又取得哪些重大突破,第四届杀虫剂会议精彩报道来了......(上)
农信传媒报道:我国是一个受季风气候影响较大的国家,每年有多种的害虫随着季风迁飞入境,使得我国的农业害虫呈现出发生量大、发生频繁等特点,因此害虫的防治始终处于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地位,杀虫剂的使用也始终占据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面积的前列。
杀虫剂产品的创新研发与科学使用,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十分巨大,对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为实现虫口夺粮,并不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杀虫剂的研发也一直在寻求各种新突破,以解决害虫日益严重的抗药性以及外来入侵害虫、暴发性害虫、迁飞性害虫为害愈趋严重等问题,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市场信息中心和《农药市场信息》传媒主办,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四届杀虫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于4月6-8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此外,本次会议也得到了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山东新势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拜耳作物科学、浙江宇龙药业有限公司、富美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齐鲁植保、邦农达(潍坊)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赞助单位的大力支持。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邀请了行业内在杀虫剂开发、应用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权威专家做精彩报告,与会代表与专家进行零距离交流。今年的会议我们继续创新办会模式,除主题大会外,还针对不断推出的许多新的双酰胺类杀虫剂举办了双酰胺类杀虫剂发展及应用新技术专题研讨会,从而为与会者打造了一场内容更丰富更前沿更赋价值的盛会。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李永平研究员代表本次会议的指导单位中国植保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和支持单位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致辞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李永平研究员代表本次会议的指导单位中国植保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和支持单位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致欢迎辞,李永平研究员表示,今年是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系列品牌会议召开的第12年,距离上一届杀虫剂发展推广应用交流会已经三年了,我们的害虫发生情况与药剂的研发也有了新进展、新变化,今年的会议主题定位于杀虫剂与虫害防控新突破,相信通过此次会议,将会为当下以及今后数年内农业害虫有效防控难题提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为保障我国实现“十四五”农药发展规划中农药减量的目标,进而为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致辞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代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本次会议不仅对杀虫剂领域,甚至对整个农药行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经过10多年的努力,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系列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已成为我国农药产、学、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交流和对接的重要平台。今年是我国实施农药产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农药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将继续做好包括大宗杀虫剂在内的各项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延长农药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协助开展政策研究,完善行业自律规则体系,共同促进农药行业向着绿色创新和现代化的发展迈进。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顾旭东总编开场致辞
人间最美四月天,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市场信息中心主任、《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总编顾旭东开场致辞时对参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也希望从事杀虫剂等农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能够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充分沟通交流和学习,深入研究和探讨杀虫剂发展的问题与良策,相互促进,一起加速杀虫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创新发展,并取得更多新的突破。他最后强调,我们召开此次会议共同目的就是让种植更轻松,让种植更有价值,也让种植更了不起,让我们为此而携手努力!
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部产品开发高级经理陆悦健博士致辞
巴斯夫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一直致力于安全、环保、减碳和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巴斯夫157年发展历史中一直不变的血脉传承。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作为巴斯夫集团六大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秉承着巴斯夫的创新宗旨,其高研发投入、高度创新是跻身同行业前列的保障。继第三届杀虫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后,第四届杀虫剂会议再次获得了巴斯夫的冠名支持,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部产品开发高级经理陆悦健博士致辞时表示,在党中央强调粮食安全的政策背景下,我国植保行业也面临极大挑战,包括环保、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等,这些对广大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亟需一个平台来共同探讨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而本次论坛为杀虫剂从业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机会。2022年,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在整个研发上面共计投入9.5亿欧元,占整个集团25亿欧元研发总投入的40%,可见巴斯夫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保证了巴斯夫能够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基本上每年都有新的化合物投放到中国市场。在整个经营的方向上面,巴斯夫也从以往的单一植保转变为综合作物体系,涵盖了种子性状、植物营养、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以及数字化农业等全系列解决方案体系。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秉承着精诚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为广大种植业者,致力于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方案,这也是公司的经营宗旨。
山东新势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周智虎董事长致辞
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办单位山东新势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药、制剂一体化的农业植保解决方案的产业集团,在农药行业已有20余年的深耕,公司一直致力于抗性螨类等害虫防治的研究及应用,主要产品有丁醚脲、茚虫威、腈吡螨酯等。山东新势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智虎致辞时表示,多年来,在抗性螨类的阻击战中,公司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是基于对害螨的持续研究,本次会议新势立还为大家带来了一款新型的丙烯腈类杀螨剂——腈吡螨酯。未来,新势立化工集团将会同行业同仁一起推进抗性害虫的治理,将茚虫威、腈吡螨酯打造成抗性害虫的治理先锋。
抗性和生态已发展成为害虫防治和杀虫剂研发两大瓶颈问题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李永平研究员作“我国主要虫害及其抗药性发展新特点和近年来新推出的杀虫剂应用状况评价”报告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与虫害作斗争,但抗性和生态已发展成为害虫防治和杀虫剂研发两大主要问题。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李永平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我国监测的主要害虫抗药性发展状况,并指出当前我国虫害的防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抗药性问题,突出表现在水稻二化螟、稻飞虱,蔬菜蓟马、小菜蛾,柑橘红蜘蛛上,可用有效药剂很少,给相关的害虫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二是结构性药剂缺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小宗作物上登记的药剂少,致使农残检测容易被判为超标。三是对天敌和环境生物毒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烟碱类对蜜蜂的毒性和药剂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四是我们农户科学用药的水平依然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选药,不知道如何用药,还有更重要的是不能够遵守合理安全用药的规定,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农残超标。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今后杀虫剂发展的重要任务。
针对近年来新登记的杀虫剂品种及应用状况,李永平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四唑虫酰胺、溴虫氟苯双酰胺等4种在市场上用量较大的新产品,其中,巴斯夫的创新成分双丙环虫酯,由于其作用机制与常规的药剂不同,对于已产生的抗药性的群体也具有良好的效果,为蚜虫、粉虱的防治带来了有力的武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李永平研究员还提到,想要有效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并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推荐使用巴斯夫格力高®(溴虫氟苯双酰胺),快速见效,持久保护。
中国水稻研究所傅强研究员作“近年来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及解决对策”报告
近年来,水稻已成为病虫抗药性上升的重灾区。中国水稻研究所傅强研究员从稻虫管理入手,介绍了各种水稻害虫对药剂的抗性发展现状。我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发生面积超过80%,是最主要的害虫。其中稻飞虱、二化螟抗药性较为突出,稻纵卷叶螟抗药性尚不明显。而在三种稻飞虱中,则以褐飞虱的抗药性问题最为突出。
傅强研究员建议以“绿色防控”取代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形成“提高稻田系统抗性,减轻病虫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可采取“三防两控”的用药策略,“三防”是预防性施药,针对历年常发性病虫,主抓播种、移栽、破口三个关键环节,分别采用种子处理、送嫁药和破口前综合用药等方式进行。据常年发生情况结合当年长中期测报确定,不需要防治指标,简化用药决策,防治时间前移;其中前两防分别减少秧田和大田前期用药,省工省药,利于早期天敌重建。“两控”则是应急性达标防治,针对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等),分别在分蘖末期、穗期进行,达到防治指标时才防治。
聚焦RNA农药、缓控释技术等杀虫剂创新研发前沿
华东理工大学李忠教授作“近年来全球新结构新作用机理杀虫剂的研发及展望”报告
据相关数据,新烟碱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占杀虫剂总市场份额的25%左右,但新烟碱杀虫剂也同样面临着抗性、蜜蜂毒性、杀虫谱、生态毒性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李忠教授以吡虫啉的创制和使用历程为例,介绍了新烟碱杀虫剂的发展和使用状况。面对环境生态风险凸显和抗药性持续加剧等问题,亟待加快生态友好型杀虫剂的创新,当前杀虫剂研发创新主要聚焦在新烟碱类、邻苯二甲酰胺类、间二苯甲酰胺类、介离子类等。
李忠教授指出:农药创制必须有概念!从全球农药研发趋势来看,新的生物技术正引领新农药研发潮流,如以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结构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尤其是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与新农药创制研究的结合日益紧密。此外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如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应用于新农药创制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农药创制效率。再者世界农药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多学科之间的协同与渗透、新技术之间的交叉与集成、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与整合已经成为新一轮农药科技创新浪潮的鲜明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唐雪明教授作“RNA生物杀虫剂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报告
RNA农药被誉为农药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是国际上的研发和市场竞争热点,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唐雪明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系统阐明了纳米载体提升外源植保因子生物学活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成功研发了可喷洒型RNA农药与农药纳米化增效减施技术体系,二者的田间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将大力推动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预期目标是实现RNA农药的产业化、大幅提升传统化学农药的效率、降低农药残留、治理抗药性,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唐雪明教授从基于RNA干扰的RNA农药作用原理,研究体系和进展方面展开交流,并与大家一起探讨RNA农药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通过本次会议,大家对结合了生物信息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和纳米材料技术的高科技RNA农药特异的效果,不易不生抗性的特点,安全环保的性能,以及喷雾、饲喂、灌注、包衣和蘸根等灵活多样的使用方式,甚至低廉的研发成本都有了全新的认知。
目前的RNA生物农药,在我国已经以核酸干扰素的身份进入登记测试阶段,但总体来说,依然方兴未艾。唐雪明教授表示,希望与农药行业志同道合的企业合作,共同推动RNA农药在国内的推广和广泛应用。
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赵金浩教授作“缓控释技术在害虫绿色防控方面的应用与探索”的报告
农药是保障农业丰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药智能缓控释原理是基于这些病虫侵害作物时的生物或非生物刺激响应开关,设计、合成智能缓控释放农药的载体材料,实现靶向释药、持效、纳米增效、减少用药频次的效果。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赵金浩教授近年来专注于环保易降解型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并用于农药智能缓控释放与靶向传递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这些材料还可用于提高作物抗虫、抗病能力的RNA、DNA等遗传物质的传递与控释。
赵金浩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缓控释技术及与纳米技术结合方面的农药制剂创新方面的一些工作。纳米技术与缓控释技术的结合,不仅可突破、改善重大害虫持效、增效防治瓶颈问题,还可将共性技术与材料拓展应用于病害、草害防治及其他前沿领域,将来大有作为,比如目前生产上防治比较棘手的这些问题。但如何使这些技术、使用的相关材料成本可控,并适合放大制备用于实际生产上,对于解决这些瓶颈问题,赵金浩教授表示还有待大家继续探索、携手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代斌研究员作“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的报告
自草地贪夜蛾2018年入侵我国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何有效防治成为重中之重。当前,化学农药是应对草地贪夜蛾暴发为害的主要措施,在短期内对抑制害虫种群、减轻作物受害、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杨代斌研究员通过一手试验数据分享了种衣剂防治草地贪夜蛾和植保无人机喷雾防治草地贪夜蛾方面的试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植保无人机颗粒撒施比手动颗粒撒施更均匀,更安全。
杀虫剂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作“我国杀虫剂产业发展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报告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农药市场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也可以说是困境。首先市场需求非常疲软,渠道库存高积,且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消化这些库存可能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价格的下行,所以整个的市场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反观供给端,我们农药行业的产能已经由过去的结构性过剩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全面过剩。
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博士介绍,2022年我国农药资产总计增长了12.3%,整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农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2%,出口金额增长50%,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长77%。但进入2023年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看到市场迅速遇冷,到目前为止价格还在跌跌不休,这样一个大起大落确实对我们包括像杀虫剂在内的农药行业伤害还是比较大的。今年1~2月份,农药出口量下降了11.3%,出口金额急速下滑了32.3%。所以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包括生产企业、贸易商,还有下游制剂企业等,当前都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
以杀虫剂为例,当前农药行业现状:一是老旧品种腾退市场,对于新的农药而言的话,部分能够填补这样一个市场的空白。二是风险农药禁限用危机加大,比如毒死蜱,这几年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三是传统品种抗性风险加大,如二化螟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逐步提高、二化螟对甲维盐的抗性发展等。四是外企新药进入受阻、新品种锐减,更新换代之路比较艰难。
从产业角度来看,目前企业多、证件多的形势依然没改变;此外,农药非法生产经营依然猖獗;再者,来自国外的挑战,如印度农药的崛起将对我国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农药产业未来该何去何从?段博士建议企业可以尝试换赛道,一是对低水平重复无序投资说no;二是加大自主研发;三是通过角色变换,主动担当,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并积极主导国际游戏规则,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备受市场关注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继新烟碱类杀虫剂之后,最受市场关注的一类产品。该类产品以独特的作用机理,杰出的产品性能,迅速占领市场,尤其是在鳞翅目害虫防治领域已经构建了很强的市场地位。其中龙头老大氯虫苯甲酰胺在数年前就赶超了噻虫嗪和吡虫啉,成为全球杀虫剂市场的第一大产品。2018年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销售额达2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占到整个杀虫剂市场的12.8%。
中化集团资深高级专家、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刘长令总工程师作“近年来双酰胺类杀虫剂研发新进展、问题及趋势”报告
中化集团资深高级专家、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刘长令总工程师介绍了双酰胺类杀虫剂研发新进展,他指出尽管该类化合物,对鱼低毒;但对环境中特定种类的非靶标生物毒性很高,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期长,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较高。因此,在该类产品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低剂量长期暴露或反复暴露对水生昆虫和甲壳类的影响。
氯虫苯甲酰胺作为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杰出代表,也是备受市场关注。氯虫苯甲酰胺2018年年销售额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据双酰胺类杀虫剂市场71.8%的市场份额,其销售额在整个杀虫剂市场位列第一,且迄今为止,一直稳居第一。随着氯虫苯甲酰胺专利到期,国内登记越来越多,未来同质化竞争现象也会日趋严重,价格竞争国内多家企业已布局氯虫苯甲酰胺原药及中间体产业链,如诺普信、广东中迅、海利尔、润丰化工、江苏中旗、山东友道化学、燕化永乐等。据刘老师介绍,截至3月22日,国内氯虫苯甲酰胺原药登记11家,除FMC外共计9家。全部达产后,可形成5.7万吨原药与15050吨中间体产能,如果不加限制的话,未来可能会达到10万吨以上的规模;原药价格也将会从原来的240~300万元/吨,下降到89万元/吨以下,甚至更低。预计未来2~3年内,氯虫苯甲酰胺制剂产品的价格还将会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最后,刘老师呼吁行业在进行新农药创制时,一定要开发出农民用得起的农药,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情报资讯事业部总监蔡志勇老师作“近几年上市的双酰胺等品类杀虫剂专利状况分析”报告
专利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情报资讯事业部总监蔡志勇老师具体介绍了环溴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环溴虫酰胺、溴虫氟苯双酰胺、四唑虫酰胺、flometoquin、氟噁唑虫酰胺、双丙环虫酯、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三氟苯嘧啶等双酰胺类杀虫剂产品的专利状态。
蔡老师提醒大家不要轻信网上的传言,涉及到专利的信息一定要慎重。由于申请日以及各国专利制度的不同,具体国家的到期日也不一样。在开发专利即将过期产品时,一方面要考察农药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地的相关法律,原药专利是否到期,还要关注是否有其他的专利壁垒,如衍生物、中间体、生产工艺、制剂、使用方法等。
农药行业独立咨询师秦恩昊老师作“我国双酰胺类杀虫剂登记品种概况、市场发展及趋势”报告
当前,杀虫剂依然以仿制产品为主,老产品依然是目前的市场主力,新产品换代频次较低,传统产品通过组合延伸生命力。其中,双酰胺类产品在杀虫剂大类中可谓一枝独秀,但监管趋势也成为决定产品命运的关键,如禁限用风险与产品换代、组合方案与抗性管理、仿制产品准入途径、产品替代方案的市场价值等问题需引起大家重视。
基于对双酰胺类杀虫剂品种市场分析,农药行业独立咨询师秦恩昊老师认为未来双酰胺类产品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
一是产品层面变化。专利产品依然主导市场,但专利产品出现多元化趋势;跨国公司通过推广新产品混剂,加强市场垄断;制剂推广多样性替代稳定性,变化成为大市场主旋律;来自日本企业的原研产品成为市场重要力量;二线跨国公司致力于开发新颖混剂,在专利产品和仿制产品间平衡。
二是监管层面变化。各主要市场法规均趋于严格,产品登记呈现“多元化”路径;欧盟市场再评估导致老产品限用,带来双酰胺类机会;印度鼓励本土生产登记、专供出口登记;登记资源流动性增强,既有登记再授权、标签许可、供应商添加、联合评估等路径,促使产品准入的“多元化”实现。
三是产业链层面变化。中国制造保持优势,但实现方式发生多元化;跨国公司产品加工布局催生原药分段化、制剂本土化的特点;环保监管,和登记门槛,形成产品优势集中、产业资源集聚;各大代工市场出现中间体需求暴增(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等);基于并购,出现公司间活性成分资源的重组,产品线重组和加工布局方案的重组;解决方案的要求,催生助剂、植保技术等行业的加速发展。
四是竞争者层面变化。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巩固优势,中企业通过下沉加强渠道,小企业寻求创新强化特色;常规产品资源加速向大企业的集中,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基于定制加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产品组合、推广方案的创新加速,渠道多样化趋势更加显著;企业之间促进登记资源的流转、整合、和有效使用。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