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秋冬茬番茄两种叶部病害的防与治

发布时间:2023-12-21 15:26:21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马芳骥

温室秋冬茬番茄的全生长期,多是在低温、光照相对较弱的寒冬季节里,但目前日温较高,番茄定植活棵后各种病害仍频繁发生。其中,褪绿病毒病和灰叶斑病常常发生,加上菜农认识不足、用药不准确,造成番茄产量品质下降和减产。那么,这两种病害如何预防呢?


番茄褪绿病毒病咋防治

番茄褪绿病毒病是近年来在我国番茄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据报道温室发病的感病株率为20%100%,感病株减产为20%40%。番茄褪绿病毒病寄主范围广,可侵染7科、25种植物。其中,以茄科番茄、辣椒、甜椒为多。

症状及传播途径

该病为番茄褪绿病毒(TOCV)引致,最初症状不明显,后叶脉间出现明显的脉间褪绿黄化症状。叶片变厚,边缘卷曲变脆,并从老叶向新叶发展,最后叶片干枯脱落;果实变小,颜色偏白,不能正常膨大,很小就转色成熟,从而失去商品价值,严重时可致绝收。早期染病,病株严重矮化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后期染病,仅上部叶片和新芽显症,结果减少,果实着色不均匀。该病只能由昆虫传毒,主要媒介昆虫为烟粉虱和白粉虱。

难以控制的原因

一是发病初期,该病易与生理和营养失调症状混淆,也易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混合发生,诊断时有一定难度;曲叶黄化病毒表现为生长点附近叶片黄化,扭曲生长,但只为害新叶,不为害老叶,叶片边缘卷曲、叶片增厚、变硬,叶背面及叶缘常显紫色,植株生长慢或停滞。二是该病毒具有潜伏性,幼苗感病后有时不显症,到三周后才显症,因此增加了病毒通过种苗扩散的风险。三是传毒媒介难控制,白粉虱(特别是烟粉虱)个体小、繁殖速度快,寄主范围广泛。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该病毒的抗病番茄品种,因此加强栽培管理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应注意促进苗壮,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通风排气,避免棚内高温;结合整枝打叉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同时还应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及病株,减少寄主白粉虱基数。

2. 防治传毒媒介是最有效措施。一是育苗床和育苗棚预防,育苗前要彻底清除杂草,并于通风口覆盖40~60目防虫网,露地栽培的前期也应加盖防虫网;同时田间应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害虫(黄板张挂高度应与植株同高或略高)。二是番茄生长前期,喷施锌、硼、钙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性,培育壮苗。三是及时化学防治。可在粉虱发生初期,选用10%烯啶虫胺水剂10002000倍液,或24%螺虫乙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设施栽培的,可用15%敌敌畏烟剂每亩300400克熏烟防治(闭棚时间应达812小时);发病初期,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或40%烯·羟·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50倍喷雾,也可喷用2%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来控制病害。


番茄灰叶斑病要以预防为主

番茄灰叶斑病是由茄匐柄霉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番茄上的病害,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不少棚室随着放风时间的减少易发生。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很少为害茎。发病初期叶面布满圆形或类圆形的暗褐色小斑点,呈水渍状,并沿叶脉向四周扩大,发展为不规则形病斑。番茄灰叶斑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连阴天、多雾的早晨及温度忽高忽低变化,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蔓延。温度2025℃、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发病。误诊或防治不及时常造成番茄减产,一般减产20%左右,有的甚至减产80%以上。

促根壮棵。提高植株抗性。番茄灰叶斑病和其他很多病害一样,在土壤病残体上存活,完成初侵染和再侵染,防治病害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土壤处理,减少病原菌。定植时,普施或穴施生物菌肥,可在根系周围形成一个保护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从而使植株抗病能力增强;定植后,适当控水,降低夜温,抓好中耕划锄工作,晚覆盖地膜,可促进根系深扎,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逆性。而且灰叶斑病从苗期就可发生,很多从育苗厂订购的种苗在下部叶片上就能看到病斑,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病害会继续向上蔓延。为了阻止其进一步感染,首先应摘除病叶,并及时进行清理,不要让病原进入棚室。

提前预防。一般菜农防治灰叶斑病都是发生后才治疗,可事实证明一旦发生,发病迅速很难控制,所以菜农应注意提前“预防”。

灰叶斑病的预防措施。可使用百菌清、嘧菌酯等,这些保护性杀菌剂在喷到植物体上后,能在叶表面形成保护层,药效期较长,但不具有内吸性,发病后的防治效果差;嘧菌酯预防效果突出,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用这些保护性药剂,在植株表面形成保护膜,可大大降低病害的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

灰叶斑病的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春雷·王铜等喷雾。

综上,针对叶部病害除了防治外,还要重视叶片的修复,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强抗病性。因此,在喷药的同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氨基酸、甲壳素以及全营养型叶面肥,补充叶片营养,恢复叶片活力。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