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高效防治番茄潜叶蛾的首选药剂——艾绿士®将大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4-5-7 9:35:26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张夕林

目前“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新理论。农药行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之大者的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安全,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结合行业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创造和培育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药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来,番茄潜叶蛾发生越来越严重,预计2024年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番茄田块偏重发生,保护地重于露地、秋茬重于春茬,花期至果实成熟是发生危害高峰期。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发布了2024年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番茄潜叶蛾主要危害番茄,也可危害茄子、马铃薯、人参果、烟草、辣椒等作物,为指导各地开展番茄潜叶蛾防控,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保障番茄等蔬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订了今年的防控目标为番茄种植区防治处置率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防控策略是按照源头控制、分区治理、绿色防控的防治策略,加强性诱监测,落实清洁生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优先使用防虫网阻隔、天敌释放、生物农药喷施等技术进行防治,适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降低暴发成灾风险。重点区域包括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区、市)为重点监测和防控区域,加强其他未发生省(区、市)的虫情监测。

番茄潜叶蛾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损失

1. 番茄潜叶蛾发生特点。番茄潜叶蛾又称番茄潜麦蛾、番茄麦蛾,原产于南美洲,被称为番茄上的“埃博拉病毒”。它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性害虫。具有寄主作物多、适应区域广、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造成危害重等特点,该虫可为害 19 科 40 种作物,包括番茄、马铃薯、茄子、辣椒、烟草等,尤其嗜食番茄,龙葵是其最喜欢的野生寄主。2017年8月在我国新疆地区首次发现,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目前番茄潜叶蛾已在我国新疆、云南、山西、甘肃、四川、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等十余个省份定殖,呈扩展蔓延态势,严重危害番茄生产。

2. 番茄潜叶蛾发生规律。番茄潜叶蛾为小型蛾类昆虫,在南美洲每年可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严重,周年均可发生和为害。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藏匿于植株遮光处,喜产卵于寄主植物的幼嫩叶片上,成虫繁殖力强、寿命长、产卵量多。番茄潜叶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通过潜食叶肉、蛀食花蕾、果实、生长点等;同时,番茄潜叶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番茄潜叶蛾在15~30℃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30℃为其最适生长发育温度。田间调查发现,在宁夏地区,番茄潜叶蛾的盛发期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及11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在北京地区,番茄潜叶蛾在春茬番茄上发生严重,尤其在7月发生危害程度最高。

3. 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症状。番茄潜叶蛾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可以在番茄植株的任一发育阶段和任一地上部位进行危害。既可潜食叶肉,也可蛀食果实,还能为害顶芽及嫩梢嫩茎。幼虫潜入叶片组织中取食叶肉,初期形成细小的潜道,通常早期不易被发现,隐蔽性极强;之后随着幼虫的生长,食量增加,潜道变宽变大,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斑,进而导致被害叶片皱缩、干枯。幼虫龄期比较大时,还可蛀食顶梢、腋芽、嫩茎以及幼果。蛀食顶梢时,常使番茄生长点枯死,形成不育植株,造成丛枝或叶片簇生,蛀食果实,形成孔洞,导致果实畸形,或招致病菌寄生,引发果实腐烂;尤其喜欢在果萼与幼果相接处潜食,导致果实脱落。


4. 番茄潜叶蛾危害损失。番茄潜叶蛾不仅直接取食为害温室和露地栽培的番茄,而且还可导致病菌的二次侵害,直接造成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受害的番茄果实会失去经济价值,经济损失惨重。一般发生年份可导致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威胁“菜蓝子”保供安全。因此,番茄潜叶蛾已成为威胁全球番茄生产的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目前番茄潜叶蛾防治现状

1.发生量大、危害重、防治难

近几年,番茄潜叶蛾扩散蔓延迅速,目前已扩散至10多个省份,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地区达到偏重发生。据云南省弥渡县2020年6月12日调查:疏于防治或防治失时的大棚番茄发生为害严重,番茄被害株率100%,被害叶率94.67%,被害果率19.33%;番茄潜叶蛾发生卵量50.33粒/百叶(16.67~76.67粒/百叶),幼虫101.33头/百叶?百果(0~178.33头/百叶?百果),蛹22.0头/百叶?百果(0~38.33头/百叶?百果),同时挖土取样调查,蛹虫密度平均为30.4头/米2。另外,设置10个三角架番茄潜叶蛾诱芯诱捕器,一周平均诱获50.91头/盆。由此可见,一旦番茄潜叶蛾发生数量较多时,其为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是令人悚目惊心的!

2. 目前番茄潜叶蛾防治的难点

一方面因番茄潜叶蛾抗药性快速发展、繁殖速度太快、世代重叠不断、活动隐蔽性太强、药剂难以润湿黏附、宿主范围广泛等诸多原因,使得番茄潜叶蛾这个小型害虫防治也愈来愈难治,所造成的危害损失更是逐年加重,成为农业生产上十分关注和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番茄潜叶蛾已对拟除虫菊酯类、阿维菌素、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生物源药剂如多杀霉素、印楝素等、几丁质合成制剂产生了抗性(张桂芬等,2018);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入侵云南的种群对多种农药都产生了抗性(马琳等,2019)。番茄潜叶蛾抗药性的快速产生,进一步加大了药剂的防治难度,使得药剂防治的压力更大,防治效果也受到影响。因此,广大种植者急切期盼有新药剂、新技术来有效防治番茄潜叶蛾害虫,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种植的作物优质高产、增产增收有保证,而科迪华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针对该害虫取得了登记,正好填补了防治药剂的空白,应用正当时。

3.乙基多杀菌素防效明显,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据2020年9月22日,新疆农科院植保所何开赟、李爱梅等科研人员在大棚番茄上选用乙基多杀菌素等多种药剂防治番茄潜叶蛾试验。结果表明:亩用34%乙多?甲氧虫SC48ml、6%乙基多杀菌素SC50ml+0.05%有机硅助剂15ml,药后14天,其田间防效分别为94.59%、93.10%。由此可见,生产上可亩用34%乙多?甲氧虫SC48ml、6%乙基多杀菌素SC50ml+0.05%有机硅助剂15ml交替进行防治番茄潜叶蛾。同时也说明乙基多杀菌素作为番茄潜叶蛾防治的高效药剂,值得在番茄产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同时,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的第 4 条指出,鼓励扶持开发生物源农药等技术,对使用安全、高效的农药,或者采用生物、物理等技术防治病虫害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补贴。目前生物源农药主要应用在以果蔬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上,而海南是中国果蔬作物资源丰富的大省。这意味着,大力推广生物源农药优先防治农作物害虫已成必然趋势,生物源农药在海南等全国多个省份的农药市场大有可为,也为作为生物源农药的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精准用药,绿色防控

1.乙基多杀菌素成为番茄潜叶蛾防治首选高效对路药剂

化学药剂防治仍然是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发生为害最高效、最快速的主要手段和关键措施。《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方案》在明确提供药剂配方时,把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作为防治番茄潜叶蛾的首选高效对路药剂,从而精准用药,绿色防控,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发生危害。由此可以看出,成为中国首款获得番茄潜叶蛾登记的杀虫剂——科迪华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防治番茄潜叶蛾正当时,将大显身手;同时也为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2. 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独特优势与显著特点

近日,科迪华对外宣布: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成为科迪华在中国首款获得番茄潜叶蛾登记的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杀虫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和缨翅目害虫(蓟马)等,具有杀虫谱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和非靶标动物安全、对环境无毒害等优点,属于绿色环保生物农药,已进入《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目录,特别适合绿色高端蔬菜生产,并且是极少数通过AA级绿色食品标准的农药有效成分之一,其有效成分为60g/L 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具有较强的跨层传导活性,能快速防治潜藏在叶肉的番茄潜叶蛾, 在番茄上还可兼防棉铃虫、潜叶蝇以及蓟马。此外还可以适用杨梅、水稻、甘蓝、芒果、茄子、葡萄、西瓜、豇豆等多种作物上防治多种害虫。

3.选用科学方法,精准适期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适期:应在田间监测成虫数量突然增加(较前一日增加3~5倍)的5~8天后,或初见幼虫潜道时即可喷药进行防治;防治标准为当番茄被害株率≥5%或百株幼虫数量≥10 头,应立即进行防治。每亩使用60ml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兑水喷雾防治。

建议在非雨天下午(日落以后)喷药,每7~14天施药1次,连续2次;要喷匀、喷透,尤其是中上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嫩头、花蕾等。提倡推广电动喷雾喷细雾,电动喷雾器用水量45~60公斤,均匀喷药,提高质量,确保防效。



有关农药行业更多科技创新、市场行情等内容,敬请关注首届种衣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包括行业种衣剂知名专家及先正达、中化作物、艾津植保、美爱保龙灯等等将会给与会代表分享种衣剂与病虫害治理解决方案和新突破。


编辑人员:马荟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