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在地下的薯类作物,涝后如何恢复?
每年一到夏季,常常会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涝灾对于薯类作物影响尤其大。薯类作物苗期缺氧根系生长不旺,结薯个数减少;中期缺氧,茎叶徒长,只长小薯不结大薯;后期缺氧,薯块进行无氧呼吸而致酒精中毒,薯块腐烂。为降低洪灾对薯类作物的影响,减少损失,现将地下块根、块茎类的木薯、马铃薯、红薯这三大薯类作物的灾后恢复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 木薯
1. 开沟排涝。强降雨天气过后如发现地段积水,对于不能通过自然引流方式进行排水的地块,需使用机械抽水机抽水。此外,为避免由于排水造成的土壤板结,还需配合浅耕翻地措施,提高土壤通透性,促使地表水下渗,达到排水的目的。
2. 扶正植株。在灾后地湿松软时通过人工方式将田间倒伏植株扶正,若薯块露出地表,可把外露薯块轻压入土中,稍微扶正茎干,如难扶正,可去除部分茎叶,使植株能挺起即可,并在植株根部进行培土压实。
3. 及时补苗或改种。对于受灾较为严重,无法进行补救的木薯,为减少损失,需及时进行补苗或尽快改种其他早生、速生作物。
4. 追肥及病虫害防治。暴雨后,由于高温高湿,损伤的叶片容易发生病害,如发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等,导致落叶影响产量。因此当发现叶片枯萎等症状时,可将受害叶片摘去,并加强田间管理,并通过增施钾肥来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抗病力。细菌性萎蔫病开始发生时,可使用植物抗性诱导剂,如喷施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1000倍液,可较好预防病害的发生。针对病害已经发生的地块,建议选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800~1000倍液喷施,可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
二、 马铃薯
1. 田间排水。马铃薯怕涝害,需以最快的速度排干田间积水。通过挖掘沟渠进行引流排水,或借助机械设备进行抽水。此外,对于部分浅种地区,在完成排涝工作后,还需进行沟壑填补,避免根茎暴露。
2. 田间管理。在田间排水后,及时进行植株扶正、支撑绑扎等处理,同时将植株表面淤泥杂物等冲洗干净,之后进行中耕,同时清除田间杂草。对于叶片呈现发黄的地块,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与含氮量低的叶面肥交替使用,及时补充养分。
3. 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植株易发生倒伏情况,植株局部损伤,这样植株自身抗病能力下降,一些病害如早(晚)疫病、蚜虫等病虫害极易发生。对于早疫病,可使用多菌灵等喷雾;对于蚜虫,则使用抗蚜威喷雾;对于晚疫病,可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如霜脲·锰锌和氰霜唑等药剂,可显著降低病原菌传染到块茎的概率,对预防块茎腐烂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 红薯
1. 田间排水。对红薯实行起垄栽培,利于雨水及时排出。对受涝的红薯田及时排水,涝害重的田块注意不要一次把水排干,要使受涝作物逐渐适应环境,否则在烈日暴晒下蒸腾失水很快,容易使植物缺水萎蔫,加剧作物受害。
2. 洗苗扶苗。水退后,洪水中的漂浮物易导致红薯病虫害的蔓延,须尽快将其集中起来焚烧或填埋。当涝灾发生时,浑浊水层中的泥沙沉积在红薯茎叶表面,妨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水退时要利用退水洗苗并且把被冲歪的薯苗扶正,使其正常生长。
3. 中耕施肥。土壤稍干能下田工作时,应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红薯争夺养分、光照资源,促使红薯恢复生长。中耕时尽量将土块捣碎。薯苗周围6厘米范围内浅锄,距薯苗6厘米之外中耕深锄,可以锄深到7~10厘米。这样既可以保护薯茎最上层结大薯的根系,又能促进土壤通气性。中耕后及时培土,有利于保持垄高,增加透气性,提高垄身土温,增加昼夜温差,利于长蔓结薯。对于土壤中微量元素随着水土流失的缺素现象,可以增施镁锌铁锰微量元素肥。喷施保叶素,除了可以补充红薯茎叶的微肥含量,也能预防缺素黄叶症状。
4. 控制徒长。红薯田在遭遇洪涝灾害后,地上部茎叶有时候会发生徒长现蒙,茎叶徒长会大量消耗养分,严重影响块根膨大。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喷施红薯控旺制剂,常用的化学制剂为多效唑和氯吡脲,可每667平方米(亩)用100毫升的膨大素对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施;或每667平方米(亩)用15%多效唑SC20克对水2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另外市场上有红薯专用的化控产品,每667平方米(亩)可用100毫升对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
5. 病虫害防治。红薯受淹时器官受到损伤,抵抗力被削弱,高湿的环境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侵袭。红薯根腐病又叫烂根病,对红薯的产量影响很大,同时薯块粗糙长黑斑,影响商品性,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茎叶,间隔20天再喷施1次;红薯茎腐病会使红薯块茎受影响变黑腐烂,收获后也难以储藏保存,可用10%二氧化氯100毫克/公斤进行灌根。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