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瓜的栽培技术和化瓜应对措施
在夏季,瑶柱(干贝)蒸节瓜是广东、广西人酒席上常见一道美味菜。节瓜又叫毛瓜、北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冬瓜的一个变种。植株特性似冬瓜,只是比冬瓜更为细小,单瓜重0.5公斤左右,密被茸毛。耐湿而不耐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而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最为适宜,土壤的pH值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一、 品种、季节选择与种子处理
按季节一般分为春、夏、秋三季栽培。春节瓜一般在12月下旬至2月播种或育苗,在4-6月采收,可选择菠萝种、七星仔等品种,多行防寒育苗方法。夏节瓜一般在3-5月播种,6-8月采收,可选择七星仔等品种。秋节瓜在6-7月播种,8-10月采收,可选择七星仔、大藤等品种。节瓜播种前宜浸种消毒,可用1%高锰酸钾液或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15分钟,后用清水冲净,再用清水浸种8~10小时。捞出,洗净,用纱布包好,在30~35℃环境中催芽,待种子“露白”后播种,一般3天后出芽。节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而以育苗移栽为宜。
二、 播种育苗与栽培技术
春节瓜可采用大棚保湿育苗,夏秋季可催芽后直播。针对不同的季节,节瓜栽培种植上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下。
1.春节瓜的栽培技术 播种前应先行浸种催芽,采取防寒育苗方法。播后淋足水,在苗出土前一般不揭薄膜,待苗出土后,晴天可揭,两头通风或揭膜淋水,傍晚前盖回。整地时应下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猪牛粪灰约1000公斤。幼苗期需水肥较少,但出真叶后要每隔7天施10%人粪尿一次;在抽蔓期前用20%人粪尿追肥1~2次;抽蔓上架时追施30%人粪尿1~2次;开花结果后每隔7~10天施一次30%~40%的人粪尿;初收后每隔7天施一次50%的人粪尿,也可在抽蔓后开花前培施12.5公斤钾肥。
2.夏节瓜的栽培技术 一般基肥为750~1000公斤猪牛粪,25~35公斤磷肥和12.5~15公斤钾肥。夏节瓜的生长期较春节瓜短,因而追肥要早要勤,在幼苗具有1~2片真叶时进行追肥,以后每隔7天施一次10%~15%的人粪尿,抽蔓后浓度增至30%,开花结果后提高到50%,每隔4~5天施一次。夏节瓜正处高温多雨季节,应注意预防各种病害和蓟马虫害。
3.秋节瓜的栽培技术 由于秋节瓜生长期比夏节瓜更短,而且后期气温不高,所以要下足基肥,及早追肥。蓟马虫又常严重发生,要注意防治。一般基肥施1500~2000公斤猪牛粪,20~25公斤磷肥,12.5~15公斤钾肥,25公斤硫铵。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在离根部25厘米左右处开沟培肥,或可在初收时直接在瓜行两边培肥。追肥应在开花后5~7天追施一次浓度为25%的人粪尿,盛收期为30%~50%。秋季干旱天气还应注意加强淋水管理,促进茎叶生长,提早开花结果。
三、 节瓜化瓜预防措施
长到一定大小的节瓜的幼瓜,长着长着,逐渐变黄萎缩,最后干枯或脱落,是结瓜期出现了生理病害的化瓜现象。
发生原因:一是温室或露地栽培的节瓜,遇有早春气温低、大棚后期温度过高,造成花粉发育不良。当温度高时,花粉也不易散出,雌花受精受阻,不能形成种子,也就不能合成足够的生长素,从而造成化瓜。二是肥水跟不上,造成植株徒长,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平衡时,人工授粉又未能跟上,错过了最佳的授粉时机,也易造成化瓜。三是因土壤中缺氮或缺磷也易造成化瓜。
防止措施:一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保证氮磷供给均衡,但也不宜过多,防止徒长发生。适时摘除侧枝,注意摘除难以坐住的瓜。弱株尽量早采收,徒长株适当晚采收。二是于开花期的每天上午9时前后摘取雄花,去掉花瓣,把花药上的花粉涂抹到雌花柱头上的人工授粉方法效果好。三是采用化学药剂涂(喷)花,每天上午9时左右,用毛笔蘸30~40毫克/千克的2,4-滴涂雌花基部,或使用15毫克/千克的赤霉酸喷施幼果。
四、 病虫害防治
病害:节瓜病害较少,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白粉病,春季多雨年份可能有疫病发生,为害茎、叶、果实,造成烂叶、蔓腐及果实腐损。一般可用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三乙膦酸铝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疫病,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共喷2次,隔7天一次,喷效果较好。
虫害:节瓜主要有黄守瓜、蚜虫、蓟马等,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黄守瓜;用20%氰戊菊酯6000~8000倍液,或98%杀螟丹原粉2000倍液,防治蚜虫和蓟马。其中,蓟马从4月份开始为害,到夏秋季较严重,也可用25%氯氰菊酯10000倍液于傍晚喷施,效果较好。如种植区有美洲斑潜蝇发生,可用20%环丙氨嗪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五、 采收
节瓜以收嫩瓜供食,一般开花后10天,瓜重0.5公斤左右便可采收。若食老瓜者,待果实皮色有光泽、无茸毛时采收。节瓜长老以后种子开始发育,会降低食用品质,且会影响以后坐果和果实发育,降低产量。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