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锈病大暴发,种植户为何放弃防治?
玉米锈病作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种病害,的确是比较常见,但今年锈病的发生面积尤为广泛。从8月中旬开始,特别是河南省由于受洪涝灾情影响,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就更严重,以致于不值得补救而放弃,造成了绝收。玉米锈病属于一种气传性病害,传播速度快,短期内会从小面积发生、传播,最后造成大范围危害。患病后的玉米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发生严重时玉米植株干枯,影响后期玉米灌浆以及成熟,导致秃尖、籽粒不饱满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形成减产。
笔者所在的山东五莲县的多个乡镇也同样发生了玉米锈病,作为该县玉米的常发性病害,近几年发生程度越来越严重。在该县发生的玉米锈病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本地普通型锈病,一种是玉米南方锈病。其中玉米南方锈病流行速度快,严重影响产量,大发生时会造成玉米绝产。为此,笔者通过微信群发布了有关防治玉米锈病的信息和视频,及时向辖区内的种植户做好宣传,并做好防治玉米锈病的指导工作。
玉米锈病的症状与发生条件是怎样的?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即病原夏孢子堆,如果用手触摸的话,会感觉到有凸起,形状有圆形或者长圆形。锈病发生到后期,叶片上的黄色小点会破裂,散出类似铁锈色的粉末,散落覆盖在玉米叶片上。远看叶片干枯发黄类似成熟,但实际上不是成熟,而是锈病太严重,从而影响玉米后期的正常生长而减产。
导致玉米锈病发病的因素有这些:首先,多雨环境下玉米锈病更容易发生。到了玉米中后期,如果田间湿度较大,很容易诱发锈病。尤其是种植过密的地块,后期田间通风性较弱,温度在20~30℃之间,田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锈病,且成为加快锈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其次,如果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由于水肥管理不到位导致长势较弱,后期出现脱肥、抵抗力降低,加上外部连阴雨天气因素而加速传播。另外,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
如何预防和防治玉米锈病?
针对玉米锈病,建议提前通过综合预防来防治,田间一旦发生锈病后,则需通过喷施杀菌剂得到有效缓解,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对于预防措施,应从播种前就开始。比如购买适合当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水肥要适宜、播种密度根据品种适宜播种(不要过密),遇到连阴雨天气,要提前做好排水措施等农业管理。如果锈病危害严重并已处于中后期,甚至有些患病植株已经干枯,此时喷施杀菌剂意义已不大,只能放弃。因此,防治玉米锈病必须适期用药,方能事半功倍。具体方案如下:
一是在孢子高峰期施用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药剂进行预防,可选用97%敌锈钠原药250~35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二是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可每亩选用25%戊唑醇悬浮剂25~3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10%氟硅唑10克加吡唑醚菌酯10克,或40%腈菌唑20克加吡唑醚菌酯10克,或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25克,对水均匀喷雾,可兼治玉米褐斑病、玉米大小斑等病害。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笔者曾推荐氟唑硅+吡唑醚菌酯或腈菌唑,这一款配方防治效果比较好。另外,经种植户多次实践运用得出,在这一配方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任何一种杀菌剂或叶面肥效果会更好。注意:玉米收获后,收集并烧毁病株残体,以减少侵染来源。
农民不重视玉米锈病的原因?
事实上,今年笔者所在的辖区内只有极个别种植户进行了药物防治,而其他大多数种植户根本不重视,任由锈病自由发展,导致个别地块已全部感病并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减产或者绝产已成不争的事实。眼看着从前期玉米种子的选购到播种出苗、苗期管理及后期追肥直到生长中后期,最后却因一次玉米锈病而失收。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笔者分析大致如下:
一是种植户对锈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觉得减产就少收点而已,却不了解玉米锈病的危害会如此严重,会导致绝产。
二是种植户觉得玉米收获在即,成败已成定局,防治不防治已无所谓,不愿意再投资出力。
三是种植户缺乏信心,不相信科学用药可以补救,觉得玉米锈病无药可治。
四是农资经销商的服务得不到种植户的认可。尽管各级经销商义务承担了从良种推广、化肥使用及病虫草害的防治等相关农业技术的指导工作,但这种因赢利而推广用药的模式已产生了“信任危机”,种植户一概会认为经销商技术推广宣传就是为了卖产品。
五是政府部门没能“走好最后一公里”。除相关的农业主管部门发布病害预报外,上至市县下至村委实际上无人出来组织并指导农民进行适时合理地防治,粮食安全仍停留在政府的红头文件上。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