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草莓种植前列的翘楚们
草莓栽培面积和产量在世界浆果类水果生产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葡萄。据2021年中国草莓种植情况分析,播种面积及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草莓种出花样与品味,遥遥领先于同行呢?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近这些草莓种植能手吧。
因为草莓,她被誉为“灯塔女人”
这些天,在上海嘉定工业区灯塔村的草莓大棚里,“申怡”和“申馨”等新品种草莓长势正旺,费雪英又忙活起来了。
费雪英外表看似与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可她却是有着许多荣誉的草莓种植能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灯塔村的‘灯塔女人’”。她用整整22年的勤奋与智慧,为灯塔村村民树立了勤劳致富的榜样。
身先士卒,迈出规模化种植第一步
2007年,为鼓励农民种植草莓致富,由政府出资在灯塔村建立765亩的“农灯”草莓生产基地,让农民租种草莓。可农民们习惯了在自家种植草莓,不愿到基地租种。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费雪英首先站了出来,大胆承包基地的18个大棚,成了村里承包种植草莓面积最多的女性。费雪英自从承包18个草莓大棚后,就一心扑在草莓种植上。勤劳、肯吃苦、肯下功夫的她,在起早贪黑地精心管理草霉后的第一年,承包的大棚毛收入就达20万元,这让她尝到了甜头,更让村民们看到了种植草莓致富的盼头。
负重前行,闯出科学种植新路子
在费雪英的带动下,灯塔村100多户村民也纷纷租大棚种植草莓,草莓生产基地从无人问津转为一“棚”难求。正当大家翘首期盼即将到来的大丰收时,一种叫“蓟马”的病虫害侵蚀了所有成熟在即的草莓。
看着村民们失望而无助的眼神,于是她带着大家通过技术培训学习科学种植的方法来解决一个个难题。她率先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技术,使水肥均匀喷洒,养分供给更均匀,草莓长势更一致,既省工还提高了种植工作效率。
费雪英还研究了“利用太阳光能控制棚温技术”,推广草莓套种哈密瓜、草莓套种鲜食玉米等多元化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创造增收途径,成为嘉定区首屈一指的草莓种植翘楚。
经过多方努力,“农灯”草莓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基地每年产值达2500万元。“农灯”草莓品牌的崛起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农灯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趁热打铁,连续5年举办草莓文化节扩大品牌知名度,周末到灯塔村采草莓也已成为嘉定乃至周边地区市民的热门休闲活动。
即便在疫情防控草莓园采摘活动暂停开放时期,费雪英带领大家通过线上团购、线下集中配送的方式,解决了草莓销售难题。
返乡青年种的草莓,如何亩入6万
时下,四川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321国道边,10多亩“白雪公主”“巧克力”等温室大棚草莓已经陆续成熟上市。草莓园主人——来自纳溪区白节镇的返乡青年王林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每年1月初开始采摘,到5月采摘完毕,每亩草莓产量可达2000斤。别人的草莓1斤只卖20元,我的草莓平均要卖上30元/斤。”王林的草莓,每亩为啥能达到6万元?
种出优质草莓
种植大棚草莓,重要的是品种的更新和种植新技术的应用。王林这几年在草莓品种的选择上,除了“红颜巧克力”,还引进了“白雪公主”和“毓秀”2个优质品种。“只有品种优良,做到人有我优,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谈到种植技术时,王林说利用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技术,是草莓丰收的前提。王林在草莓大棚四周均匀挖出排水沟,做到能排能灌;同时大棚内还采用水肥一体的滴灌技术。“新技术、新品种,不仅让我充分利用了土地,还提高了经济效益。越是优质品种,越需要标准化生产。”
体验采摘不愁销
位于321国道边的王林草莓销售点,时常见有小车停在草莓园边。虽然价格每斤达50元,比普通草莓贵了不少,但车主在品尝了后,毫不犹豫地进园采摘。
“在国道边种草莓卖草莓,卖的就是诚信和品质。”王林说,我之所以选择在国道边种植大棚草莓,看重的就是国道过往车流量大,进园采摘的人流也多。为做到有机种植,王林将草莓全部种在有机营养土里,通过杀虫灯、黄板等物理杀虫,并在每个大棚喂养一箱蜜蜂来进行授粉。
“草莓施的是猪粪、草灰等有机肥料,这样既可改良土壤,又能保证草莓的品质。特别是采用蜜蜂授粉,既提高了草莓产量,更确保了草莓的生态品质,因为蜜蜂是‘闻药死’。”王林说,为了让客人们买得放心,王林每天都要拿出好几斤草莓给客人先尝后买。而品尝过草莓的客人基本上都成了“回头客”。
由于王林的大棚草莓基地位于国道边,每天他都能卖出草莓150斤左右。据王林介绍,由于销路好,加之价格好,他的11亩大棚草莓除去生产成本,可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万元,平均每亩达6万元。
种上“红果子”鼓起“钱袋子”
为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吉林临江市兴隆街道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草莓种植。近日,记者来到东光村,原本以单一蔬菜、农作物种植为主的村落,一改旧时模样,一座座温室大棚映人眼帘,农民在大棚里劳作,不时传来草莓采摘者的欢笑声……
提起“99草莓”,大多数人的印象都还存留于丹东,为了将丹东草莓引进本地,街道可谓下足了功夫:派考察团实地考察,分析气候条件,了解草莓品种,学习草莓种植技术、管理和营销模式……最终,在解决了草莓种植大棚的建造问题后,临江市茗源99草莓园建成。
几年来,该街道以独特的培育技术,严格按照全程有机管理,再加上临江市的独特地理优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环境,打造出了纯天然、无激素的绿色草莓产品。在每年的12月中旬上市,采收期可到次年的7月末。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该草莓园已在东光村卧虎山、葫芦套村、七道江村建立草莓园区,并不断壮大生产规模,现已成为白山地区水果市场的一个新鲜草莓品牌,是白山市辖区最大的99草莓生产基地。
经过细心培育的99草莓口感绝佳,采摘时节游客络绎不绝,一经面世供不应求,真正地用口味赢得了口碑。2021年4月举办首届99草莓采摘节,共接待外地游客300余人,当日最高营业额1.2万余元,进一步扩大了99草莓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统计,2021年该草莓园全年接待顾客3000余人,线上线下齐开花,盈利30余万元,真正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香浓草莓结出“莓”好新生活
立冬刚过,空气中泛起丝丝凉意,陕西汉中市佛坪县王家湾村革莓产业园内第一茬冬季草莓进入成熟期,一颗颗草莓露出鲜红的“脸蛋”点缀其间,花香、果香相互交融,嫣然一片“别样春天。”
走进草莓大棚里,只见草莓苗非常茂盛,一派绿意盎然,几乎每棵草莓苗上都开着白色的小花,大部分秧苗都已结出大小不一的青色果实,部分大的草莓果已经成熟,悄悄长大隐藏在枝叶下面。该村第一书记李志铭介绍,目前基地主要有红玉、奶油、丰冠、隋珠、古都华等五个草莓品种,采摘预计能够一直持续到2022年6月中旬。
“王家湾的草莓现在是初花期,有一部分成熟的草莓已经让附近的游客以及以前的老客户采摘一空了。”佛坪县王家湾村第一书记李志铭介绍道。
佛坪县王家湾村位于秦岭南麓,除了有适合草莓生长的土壤、气候、水分等客观条件之外,园区也不断在草莓种植技术上下“硬”功夫,园内采用温室钢架大棚、滴灌技术、土地覆膜等无公害栽培方式,24小时智能温湿度监测,坚持不打农药、自然成熟,有效的提升草莓品质和产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还未上市就被游客抢购一空。
近年来,王家湾村不断改变村民传统的生产方式,拓宽村民致富增收渠道,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的观光效应,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脱贫户40户133人分红增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887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下一步,王家湾村还将继续整合土地资源,扩大草莓种植规模,提高草莓的口感和品质,延伸产业链,将草莓打造成该村品牌和特色,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佛坪县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蒋峰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准备做一些草莓酱、草莓酒等系列产品,提升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住“楼房”的草莓,范儿倍“仙”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新余市垱头村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只见温控草莓大棚里的奶油草莓已经挂果。这里的草莓“住”着三层恒温“小高楼”,“喝”着营养液,亩产可达3000公斤,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23万元固定租赁收益。
种植槽内,一株株草莓苗油绿茂盛,一簇簇白色小花点缀其间,还有少量刚刚冒出头的草莓,鲜艳欲滴。“这是我们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垱头村党支部书记胡思敏向记者介绍,原先这里是简易大棚,今年村委利用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72.3万元就地将基地升级为科技恒温大棚。
据介绍,整个基地有两个温控大棚,用的全是镀锌钢管,结构稳定不生锈,能抗十级大风,使用寿命可达30年。只要启动开关,就能一键打开遮阳棚、排风扇、空气湿帘,让草莓免于日晒雨淋,在恒温的环境中生长。为了和本地草莓的集中成熟期错开,同时实现分批收获,基地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方式调节草莓的成熟期,两个基地草莓的成熟期相差半个月,还能保证四季有果。
虽然种植面积才5亩,却相当于15亩的产量。基地负责人之一邓亦玮告诉记者,和传统种植方式不一样,基地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记者看到,草莓住着三层“小高楼”——三层PVC槽装满栽培土,架设在钢架上,每一层的种植槽内都通了一根管子,输送水肥给草莓。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工作人员只需打开阀门,就可以通过滴灌的方式给草莓苗精准浇水、施肥。
记者了解到,每层PVC槽长约7米,每隔10厘米种一棵草莓苗,由于一亩相当于普通种植三亩的产量,基地草莓每亩产量能达到3000公斤/年。把草莓种在空中,除了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草莓的损耗。胡思敏说,由于自动化程度高,基地由5名弱劳动力人员长期管护。遇到草莓采摘的旺季,基地通过灵活就业解决用工难题。
邓亦玮告诉记者:“因基地离仙女湖核心景区——仙女湖码头仅300米,我们将朝着往观光、游玩、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方向发展。”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