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西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

发布时间:2015-04-02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何永梅 徐红辉

西瓜菌核病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的植瓜上均可发生,以大棚内发生较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西瓜的茎蔓、叶片和果实。

一、 发病症状

幼苗染病:子叶发病,初呈水渍状,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幼苗猝倒,并以此病株向四周扩展,形成明显的发病中心。

茎部染病:多在茎基部、瓜蔓分枝处或叶柄基部开始,最初病斑呈水渍状,表皮暗绿色,后扩展成淡褐色大斑,造成茎基部软腐或纵裂,并迅速扩展至叶柄、叶片、幼果等部位,病部着生白色絮状菌丝体。潮湿时,菌丝生长迅速呈浓密绒毡状。随着病部的扩大和菌丝的生长,5~7天后,密集菌丝体上长出菌核,黑色鼠粪状,包裹着病部,后期病部以上病蔓常枯死,呈灰白色。染病后,植株全株不表现萎蔫,但病部以上叶、茎蔓失水凋萎枯死。
    叶片染病:叶面出现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湿腐状大斑,后逐渐扩大,多具或隐或现的轮纹,病斑边缘与健康部位分界不清晰,湿度大时病斑上着生白色絮状物,叶片腐烂,干旱时病叶病斑易破碎。

果实染病:多在幼瓜的花蒂处出现水浸状或油渍状淡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后变为暗绿色圆表凹陷。高湿条件下,病部呈软腐状,并长出白色绵毛状白色菌丝,后期整个果实呈湿腐状,后期病部出现鼠粪状菌核。

二、 发病原因

病原物为核盘菌属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寄主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个别低温多雨年份,露地西瓜早期也可受害。此外,若带菌肥料和残留于土壤中的病残体接触西瓜茎蔓基部,也可引起发病。果实受害,大多是因花器受侵染以后,向蒂部扩展蔓延引起。菌核不需休眠即可萌发,故棚室西瓜可周年受害。西瓜连作或种在菜茬上,发病也重。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因此,低温高湿的早春(3~4月)和晚秋(10~11月)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栽培过密、偏施氮肥、阴雨天气多的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发展。连年种植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发病重。

三、 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采用水旱轮作。夏季灌水浸泡病田,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宜种植西瓜。定植前畦面全部覆盖地膜。推广应用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既节约用水又降低棚内湿度。早春晴天上午以闷棚为主,中午及时通风散湿,夜晚注意覆盖保温。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徒长,增强抗病能力。添加土壤添加剂,在土壤中添加1%的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混合物,并加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制成土壤添加剂,或添加矿灰、碳酸钙等,都可明显抑制菌核病的发生。结合施基肥,耕翻冻垡。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在田外销毁,定期摘除老叶、卷须。

2. 生态防治。加强温湿度调节,在对设施栽培的西瓜做好保温促长的同时,应及时通风散热,延长通风时间,当相对湿度低于65%时可减轻发病程度。要防止浇水过量,造成土壤湿度过大,低温期适当提高大棚内夜间温度以减少结露。

3.物理防治。精选种子,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15分钟可杀死菌核。

4. 土壤消毒。对苗床或定植地,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按药土比1∶60,每亩撒施15~20千克进行土壤消毒。

5. 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50%多·腐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250克、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轮换使用,每隔5~7天一次,连续防治3~4次。喷药要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以免产生药害。

 6. 烟剂熏烟。大棚栽培,可在4~5月遇连续阴雨天气,及时将病株上的烂花、烂瓜、烂叶、烂蔓清出棚外深埋,同时每亩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250~300克熏烟防治。在傍晚关闭大棚后均匀布点5~6个,由内向外依次点燃烟剂,次日充分通风换气后人才能进棚。根据病情每5~7天熏一次,连熏2~3次。(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  何永梅  徐红辉)

编辑人员:曹哲玮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