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上红蜘蛛、蓟马联手灰霉病来袭,咋办?
草莓是春节水果市场上的热销品种,然而当下温室草莓已进入生长中后期,易遭受红蜘蛛、蓟马等暴发危害,加上灰霉病等频发,造成植株矮化早衰、落花挂不住果,造成果小硬实畸形等,严重影响草莓鲜果的产量及品质。又因草莓果实食用安全的特殊性要求,在病虫害防治措施方面须更为讲究。
一、冬春草莓红蜘蛛防治
1.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控制进出棚室人员,棚室门前放消毒垫,人棚室更换工作服,阻断人为传播;操作工具专棚专用,避免交叉传播。
2.利用天敌控制。红蜘蛛发生初期利用天敌控制种群数量,在开花至果实生长期释放捕食螨,在释放捕食螨前尽量压低红蜘蛛的数量,用1%苦参碱·印楝素或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进行虫害防治,用药后5~10天,按照益害比1:10到1:30释放捕食蟎,均能较好地控制害螨。
3.药剂防治。首选生物农药,可采用99%矿物油用水稀释150~200倍液,进行全田喷雾,3~5天后可以喷第2次;或用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8000~10000倍液进行喷雾,7天防治1次,两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其次,选用化学农药。可选用8%阿维·哒乳油1500倍液喷雾,或5%噻螨酮乳油1500倍液喷雾,7天防治1次,两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二、棚室草莓蓟马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铲除被害植株的残体,摘除老叶,注意棚内清洁等;栽培中加强水肥管理,平衡施肥,提高草莓自身的抗逆性;休闲期灌水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通风口采取放置防虫网,杜绝外来虫源的措施。
2.物理防治。夏季草莓大棚休闲时,结合土壤消毒、高温闷棚杀灭虫卵,减少虫源基数;在草莓棚室内离地面30厘米左右,每隔10~15米挂插一块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冬季晴天棚室合理放风,做好控温工作(温度控制在28℃左右,湿度降低至75%以下)。
3.生物防治。适时释放蓟马天敌,如小花蝽、捕食螨、瓢虫、蜘蛛等捕食蓟马。在合适的时候释放钝绥螨,多数能对蓟马产生控制作用。在棚室设施周围种植一些“诱集植物”如马鞭草,也能减少蓟马的危害。
4.药剂防治。据蓟马危害特性,防治时应选择内吸性强的农药,或在农药中添加有机硅助剂,而且苗期与现蕾开花期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可选用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40%氯虫·乙多素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或1.5%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等生物药剂喷雾防治;或者选用240克/升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8000倍液,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000倍液,或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三、草莓扣棚后慎防灰霉病
灰霉病是真菌性病害,冬春季设施草莓主要发生在草莓扣棚以后,该病菌从植株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进而引起发病,然后侵害草莓其他部位。其中,草莓植株下部的老叶、枯叶、散落的花瓣等易受侵害,从而成为新的病源。
发病原因:一是低温高湿。这是草莓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几乎所有的草莓灰霉病越冬菌源均来自于病残体上附着的菌丝。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0~25C,最适宜相对湿度为92%~95%;二是氮肥用量过大、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灰霉病高发;三是植株生长过旺、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棚内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天气、园地排水不良、地面湿度大等因素,均容易导致该害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除做好大棚的通风换气、控制好棚温外,还需要做好如下管理措施。
1.“膜下滴灌+稻壳覆盖"模式控制棚内湿度。除通风换气外,提倡地膜下铺设滴灌带等节水灌溉设施,并在垄上盖膜或在走道铺足稻草等,通过两措并举控制棚内湿度,减轻灰霉病发生。
2.避免阴天劈叶疏花疏果。发现灰霉病植株,应在晴天上午及时摘除病株、病叶、病花和病果,可大幅降低发病几率。另外,要注意打掉的残枝败叶需要及时清理,避免造成病害泛滥。
3.使用PO膜。PO膜具有流滴消雾功能,同时透光性好、升温快、湿度小、紫外线通过率更高(能够更好地利用紫外线杀菌作用),减轻灰霉病发生。
4.药剂防治。首先,生产中可以采用已经商品化的07%香芹酚水剂500~600倍液,或4%小檗碱水剂500~600倍液等生物药剂预防灰霉病的发生。其次,选用化学药剂防控。可选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25%啶菌噁唑乳油750倍液等药剂。
注意:除轮换用药外,尽量避开花期、幼果期用药以减少畸形果的发生,为保障蜜蜂安全用药前把蜂箱关闭或搬出棚内2~3天。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