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意见
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是我省(江苏)水稻上重要的种传病害,尤其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呈快速上升态势,尤其机插稻和旱育移(抛)稻发病较重,重病田块病株率超过35%,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田间一旦发病后难以用药控制,药剂拌种、浸种既能直接杀灭水稻种子上病菌,又能有效减轻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的再侵染,是控制种传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各地要高度重视水稻种子处理工作,狠抓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努力控制两病危害,为培育水稻壮苗打好基础,保障水稻丰产丰收。
一、精选稻种,确保高感品种种子处理全覆盖
要选用无病健壮的种子,在药剂拌种或浸种前晒2~3天,并进行风选,减少菌源,增加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发芽率。根据省农委2014—2015年《主要农作物“四主推”名录》,因地制宜选用优质抗病良种。上年恶苗病重发区,要确保武运粳27、武运粳23、武运粳24、镇稻14、南粳44、南粳40、盐糯12、武香粳14、扬粳4227等易感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全覆盖;上年干尖线虫重发区,要确保镇稻18、南粳5055等易感品种种子药剂处理全覆盖。
二、科学开展药剂处理
要坚持“药种调优、方法调优”的防治策略。一是调整药种。由于咪鲜胺在我省用于水稻种子处理的时间已超过10年,据相关部门检测,部分地区恶苗病菌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的菌株频率高达50%~85%,这些地区要及时调整药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杀螟·乙蒜素等药剂拌种或浸种。二是正确开展药剂处理。对恶苗病防治,可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甲霜灵、杀螟·乙蒜素、咪鲜·杀螟丹等药剂浸种或拌种;对干尖线虫病防治,可选用杀螟丹及其复配剂浸种;对恶苗病与干尖线虫混发区,可选用杀螟·乙蒜素、咪鲜·杀螟丹等药剂浸种或拌种。灰飞虱、稻蓟马发生较重地区,可加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一并处理种子;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浸种。如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浸种,或16%咪鲜胺·杀螟丹可湿性粉剂400~700倍液浸种,或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或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毫升,加水150~200毫升,搅拌包衣稻种4~5千克。三是注意药剂处理质量。要确保种子处理的药剂浓度,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浓度,保证防治效果;浸种要保证时间在48~60小时,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要注意浸匀浸透,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袋装化浸种时稻种装满2/3袋,确保翻袋时种子吸足水后均匀受药,并时常翻动种子,提高浸种效果;机插稻分批浸种时切忌废液再利用,以防药剂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要适当降低塑盘育苗期间温度,催芽时禁用稻草垫底或覆盖,以防稻草带菌再侵染,或避免高温催芽和催长芽;药液浸过的种子不可食用或作饲料,残留药液不能倒在桑园、鱼塘以及蚕室旁,以免鱼类、鸟类和家蚕中毒。
三、加强技术指导
要加强对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防治技术指导,尤其要密切关注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等药剂的抗性变化,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将种子处理的技术要求告知农户,做到技术宣传不留死角;要深入基层,“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尤其是集中育秧的大户,确保科学拌(浸)种全覆盖,切实控制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危害。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