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大豆蚜虫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郑庆伟

大豆蚜虫,俗称腻虫,又称大豆蚜、蜜虫,是大豆生长前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大豆蚜虫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若不能及时有效防治,一般大豆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大豆生产中应认真做好防治工作。


一、为害特点

以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大豆的生长点、顶叶、嫩茎和嫩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造成叶片卷曲萎缩,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矮小,叶片早期落叶,分枝和结荚少,严重时可使植株枯萎致死。此外,它还可传播病毒病。


二、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黄色至黄绿色,长椭圆形,体长1.6毫米,体宽0.86毫米,无斑纹。体表光滑,第7、8腹节可见模糊横网纹。缘瘤位于前胸,第1、7腹节缘瘤钝圆锥形。体背毛尖锐,头部10根;腹部各节中毛单一,第8节毛长为触角第3节直径的1.3倍。触角1.1毫米,为体长的0.7,第3节长0.25毫米,有毛5~6根,毛长为该节直径的0.45。喙超过中足基节,第4、5节细长,为后足第2跗节的1.4倍,有次生毛1对。第1跗节毛序3,3,2。腹管长筒形,长0.32毫米,为尾片的1.6倍。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有长毛7~10根。


有翅孤雌蚜黄绿色,长卵形,头、胸黑色,腹部淡色。腹管后斑大方形黑色,有时第2至4腹节有灰色小缘斑,第4至7节有小灰色横斑或横带,第3节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圈3~8个,一般5~6个。


三、生活习性

大豆蚜虫1年发生10~15代,以卵在鼠李(俗名叫老鸹眼)枝条上的芽腋侧或缝隙里越冬。翌年4月间气温升至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出第一代蚜虫(干母),取食有萌芽的鼠李,并孤雌胎生繁殖1~2代。在鼠李开花前后(约5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大豆苗上繁殖为害,其为害部位多在顶部新梢嫩叶上。大豆蚜虫繁殖能力很大,通常一头雌蚜约能繁殖50~60头左右,在夏季适宜的条件下,约经5~7天即可繁殖一代。一般在6月底以后,有翅蚜迁入豆田,其数量显著增加。随后逐步向全田扩散,并产下无翅蚜,蚜虫数量迅速上升,并进入第一高峰期。7月中、下旬是为害盛期,7月末之后,由于植株变老,气温高,天敌数量增多等不利条件的限制,蚜虫数量迅速回落,大豆的生育也渐渐得到了恢复。8月底以后,有翅蚜飞回越冬寄主,产生有翅性雌蚜,交配产卵越冬。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一是在蚜虫发生前,及时铲除豆田及地边杂草,减少虫源。二是在无翅蚜爬迁扩散时期(约6月中、下旬),及时中耕培土,把蚜虫埋入土中。三是利用蚜虫的趋色性,在豆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四是保护和利用蚜虫跳小蜂、印度三叉蚜茧蜂、灰姬猎蝽、三点盲蝽、窄姬猎蝽、小花蝽、红点唇瓢虫、黄斑盘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丽草蛉、食蚜斑腹蝇、黑带食蚜蝇等天敌,控制蚜虫。五是结合农事操作,摘除虫叶,带出田外深埋。


2.治疗措施。一是在蚜虫点片发生并有5%~10%的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达到50%时(约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选用3%啶虫脒(莫比朗)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45%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洒豆株的顶上部。二是在7月中、下旬蚜虫发生盛期,可交替选用1.8%阿维菌素(爱福丁)乳油1200~1500倍液,或10%溴氟菊酯(中西溴氟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5%乐·溴乳油2500倍液,或25%乐·氰(蚜青灵)乳油1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喷雾。

编辑人员:余琦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