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果园常见蜡蝉类害虫 的鉴别与防治技巧

发布时间:2015-09-21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郑庆伟

    果园常见的蜡蝉类害虫主要龙眼蜡蝉、斑衣蜡蝉、八点广翅蜡蝉、白蛾蜡蝉和青蛾蜡蝉。前两个属于同翅目蜡蝉科,后两个属于同翅目蛾蜡蝉科,第三个属于同翅目广翅蜡蝉科昆虫。

    一、 为害对象(见表1)

    二、 为害特点(见表2)

    三、 分布区域(见表3)

    四、 形态识别

    1. 龙眼蜡蝉。成虫体色艳丽。头的背面褐赭色,微带有绿色。头有细长而向上弯曲的圆锥形突起,末端圆形,从突起的末端到复眼的长度等于中胸与腹部之和。体长从复眼至腹部末端为20~23毫米,头突有17~20毫米,翅展72~80毫米。卵蛹形,长2.4~2.6毫米,前端具有1个锥状突起,有椭圆形卵盖。若虫黑色酒瓶状,头部略呈长方形,前缘稍凹,背面中央具有1条纵脊,两侧从前缘到复眼有弧形脊,中侧脊间分泌有点点白蜡或连接成片,初龄体长约4毫米。胸部背面有3条纵脊和许多白色蜡点。腹部两侧浅黄色,中间黑色。

    2. 斑衣蜡蝉。雌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8~55毫米。雄虫略小。复眼黑色向两侧突出。触角3节,红色。前翅长卵形,革质,前2/3为粉红色或淡褐色,后1/3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翅脉白色呈网状,翅面均杂有大小不等的20余个黑点。后翅略成不等边三角形,近基部1/2处为红色,有黑褐色斑点6~10个,翅的中部有倒三角形半透明的白色区,端部黑色。卵圆柱形,长2.5~3毫米,宽2毫米。卵粒平行排列成行,数行成块,每块有卵40~50粒不等,上面覆有灰色土状分泌物,卵块的外形像一块土饼,并黏附在附着物上。若虫初孵化时白色,不久即变为黑色,扁平,体上有许多的小白斑。头尖,足长,4龄若虫体背呈红色,两侧出现翅芽,停立如鸡。末龄红色,其上有黑斑。

    3. 八点广翅蜡蝉。成虫褐色,体长6~7毫米,翅展18~27毫米。头胸部黑褐色至淡污褐色,足和腹部褐色。有些个体腹基部及足为黄褐色。复眼黄褐

色,单眼红棕色,额区中脊明显,侧脊不明显,触角黄褐色。前胸背板具中脊1条,小盾片具纵脊5条,其中央3条在基部汇合;前翅具灰白色透明斑5~6个,其中前缘斑下2个一大一小,亚顶角处有1斑较小,外缘有2个斑较大。翅斑常有一定变化。后翅煤褐色,翅脉明显。卵乳白色,长卵圆形,长1.2~1.4毫米。若虫低龄为乳白色,近羽化时一些个体背部出现褐色斑纹。体形菱状,腹末有白色蜡丝3束,散开如屏。

    4. 白蛾蜡蝉。成虫黄白色或碧绿色,被有白蜡粉,体长14~16毫米,翅展42~45毫米。头顶圆锥形,复眼圆形,灰褐至褐色。中胸背板发达,上有3条纵脊纹。前翅粉绿色或黄白色,端部宽大,前缘弧形,外缘平直,顶角近直角形,臀角尖锐突出。卵淡黄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卵块长条形。若虫稍扁平,白色,满被白絮状蜡质物,末龄若虫体长7~8毫米。胸部宽大,翅芽发达,末端平截。腹部末端呈截断状,其上附有呈束的白绢状粗长蜡丝。

    5. 青蛾蜡蝉。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翅展约18毫米。前翅黄绿色,边缘褐色,前翅近后缘端部1/3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斑。若虫淡绿色,腹部第六节背面有成对橙色圆环,腹末有两大束白蜡丝。

    五、 发生规律

    1. 龙眼蜡蝉。1年发生1代,以成虫静伏在果园枝杈下侧越冬。在福建福州一带,3月份开始活动为害,早期多在树干下部补充营养。4月中、下旬逐渐活跃,能跳善飞,受惊扰后迅速弹跳飞逃。5月上、中旬开始交配,交配后7~14天就开始产卵,卵多成块产在寄主2米左右高的树干平坦处,每雌虫一般只产1个卵块,每块有卵60~100粒,排列整齐呈长方形,卵粒间有胶质物黏结,其上覆盖有白色蜡粉。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卵期20~30天,平均25天左右,6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善弹跳,发生严重时虫口密布于枝叶丛间,一旦受惊扰,便弹跳逃逸。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先后羽化为成虫,成虫为害到入冬的11月份后就陆续选择适宜的场所进行越冬。在四川的亚热带攀枝花、米易、宁南、西昌等县市,每年8~9月见到的成虫较多,其为害也更加明显突出。

    2. 斑衣蜡蝉。1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枝干上越冬。各地孵化时间因气候条件、地域等不同有差异,孵化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提前。在山东是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在陕西武功是越冬卵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在南方地区其孵化期将提早到3月底或4月初。若虫常群集在寄主的幼茎嫩叶背面吸取汁液,受惊吓后立即跳跃逃避,迁移距离为1~2米。若虫期约60天,脱皮4次后,于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为害也随之加剧。成虫交尾多在夜间,到8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卵产于树干向南处,或树枝分叉阴面,或寄主的腹面,卵呈块状,排列整齐,卵外附有粉状蜡质。产卵方式,常自右而左,1排产完覆盖蜡粉再产第二排,每产完1排需休息相当时间,1个卵块产完需2~3天。成虫寿命长达120天,于10月下旬逐渐死亡。

    3. 八点广翅蜡蝉。在湖北、贵州等地1年发生1代,以卵在当年生枝梢里越冬。若虫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孵化,群集于嫩枝叶上吸汁为害,4龄虫散害于枝、梢、叶、果间,7月上旬成虫羽化,10月在贵州都匀等地果园中仍可看到成虫活动。初羽化成虫色浅,半日后颜色加深至正常态,8~9天即可交尾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4~5次,每次间隔6~8天,卵总数达157粒。卵产于果园当年生枝梢内,雌虫将产卵器刺破皮层,围绕嫩枝刺成深达木质部的伤痕穴,产卵其中,每一穴点产卵1粒,卵粒常彼此相邻排成10~35毫米长块。成虫有趋聚产卵的习性,虫量大时被害枝上刺满产卵迹痕。卵块外被白色絮状蜡丝,以后蜡丝脱落,孵化前露现卵粒,此时可见浅灰色卵端的红色眼点。八点广翅蜡蝉若虫共5龄,40~50天;成虫25~50天,卵期270~330天。

    4. 白蛾蜡蝉。在广西南宁和福建南部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茂密枝叶丛间越冬,福建南部也有以卵在树皮裂缝及果园杂草中越冬的。在广西南宁,次年2~3月天气转暖后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3月中旬至6月上旬产卵,4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若虫发生期,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开始发生第二代成虫,11月上旬若虫大多羽化为成虫,陆续越冬。在福建南部,第一代若虫在5~6月,成虫在6~7月发生。第二代若虫在7~8月,成虫在9~10月发生。卵集中产在嫩梢或叶柄皮层下,常10多粒到30粒相互连接排成一纵行,被产卵处稍隆起,呈现枯褐色斑点。初孵若虫群集在嫩梢上为害,随着虫龄的增长和枝梢的伸长,若、成虫略有分散,仍常见三五成群向上爬行和跳动扩散,若遇惊动,即纷纷跳跃和飞逃。在通风透光差、枝叶较茂密和荫蔽的果园,以及连绵阴雨、雨量较多的夏、秋季节,白蛾蜡蝉发生较多。

    5. 青蛾蜡蝉。在华南5月上旬若虫发生很多,6月上旬成虫大量出现,在嫩梢上吸食为害。

    六、 防治技巧

    1. 龙眼蜡蝉。①农业防治。人工捕杀若虫和成虫。成虫产卵后至若虫孵化

前,刮除卵块,集中处死。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龙眼鸡寄蛾等天敌,控制龙眼蜡蝉。③药剂防治。有三个施药阶段,成虫盛发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卵孵化盛、末期,选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混加0.1%洗衣粉、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雾;初孵若虫为害时,用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2. 斑衣蜡蝉。①农业防治。建园时,远离臭椿和苦楝等杂木。为害严重的地区,更换树种或营造混交林,减少其为害。结合冬剪和果园管理,压碎卵块,减少虫源。若虫和成虫盛发期,用小捕虫网进行捕杀。②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至卵孵化盛期,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喷雾。也可在低龄若虫为害时,用4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    

    3. 八点广翅蜡蝉。①农业防治。结合疏花疏果和采果后至春梢萌芽前的修剪,剪除密枝、虫枝和卵梢,集中烧毁,增加树冠通风透光度,降低虫口基数。②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初期,可交替选用10%溴氟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700~1000倍液喷雾。初孵若虫为害前,用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喷雾。

    4. 白蛾蜡蝉。①农业防治。成虫尚未产卵之前,用网捕杀。结合农事操作,刮除卵块,集中烧毁。及时剪除带虫枝、过密枝梢、落花落果枝,增强果园通风透光,减少虫源。若虫盛发期,用竹扫帚扫落群集在枝上的若虫,放鸡、鸭入园啄食。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墨胸胡蜂、黑盾胡蜂、草蛉等天敌,控制白蛾蜡蝉。③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初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低龄若虫高峰期,可选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

    5. 青蛾蜡蝉。①农业防治。控梢,防止树体养分消耗,中断害虫的食料,降低虫口基数。用网捕杀成虫。结合早春修剪,刮除卵块,集中烧毁。剪除枯枝、丛枝和虫枝,减少虫源。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大金箍胡蜂、草蛉、鸡、鸭等天敌,控制青蛾蜡蝉。③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和产卵初期,选用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30%氰戊·马拉松乳油2000倍液喷雾。低龄若虫高峰期,可选用50%稻丰散乳油800~1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