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学首次揭示稻飞虱唾液miRNA 跨界调控植物的机制
近日,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介昆虫团队黄海剑研究员和博士生张泽龙等首次揭示稻飞虱唾液(miRNA)跨界调控植物的机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上。
在该研究中,作者通过收集褐飞虱取食过的人工饲料和水稻,发现有5种唾液 miRNA(miR-100-5P、miR-7-5P、miR-184-3P、miR-1-3P 和miR-9a-5P)能被大量分泌到植物组织中,且这些miRNA进入到植物后能够远距离运输到非取食部位。分析这些miRNA在褐飞虱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作者发现有3种miRNA在唾液腺高表达,尤其miR-7-5P在褐飞虱唾液腺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组织。miR-7-5P 序列在不同昆虫间都非常保守,但有意思的是,只有褐飞虱miR-7-5P特异地在唾液腺高表达,这与灰飞虱、白背飞虱等其他昆虫miR-7-5P的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推测miR-7-5P在褐飞虱专一性取食水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组织特异表达模式分化,进化出能跨界调控水稻防御反应的新功能。
作者发现转录因子bZIP43 是褐飞虱唾液miR-7-5P在水稻中的重要靶标之一。褐飞虱唾液中的miR-7-5P取食后被口针注射入水稻组织,进而抑制bZIP43等靶标抗虫基因的表达。作者还通过转基因水稻过表达bZIP43 和miR-7-5P,进一步明确了bZIP43 的抗虫功能和miR-7-5P通过抑制水稻bZIP43促进褐飞虱取食。
该研究首次明确昆虫唾液中存在miRNA,且昆虫能够通过唾液miRNA跨界调控植物防御。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褐飞虱进化出的唾液miR-7-5P,可能是褐飞虱常常爆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也为水稻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视角。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