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五个好习惯,让你终生受益!
职场上总难免要与人打交道,小到团队同事和领导,大到整个行业的友商和同行。但职场不是考场,不是考分高低定输赢,想要职场取得成功,养成如下五个好习惯一定能让你不断进步,且受益终身。
NO 1. 风险储备
做任何的事情一定要有后备计划即Plan B,不怕一万就怕意外这个万一的发生会打你个措手不及。所以说,提前做好风险储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是对乐观的计划做纠偏。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自我服务偏差。在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下,我们所有人做计划时,天然都有偏乐观的倾向。通过强制做风险储备,可对乐观的计划做部分纠偏。
二是事前思考会更充分。有了风险储备的意识,就必须对风险做评估,这就需要你全面思考可能影响进度、成本、质量的种种因素,这样后期执行起来就会更顺利些了。
三是事情更可能在预期内完成。有了风险储备后,哪怕有意外发生,你也有额外储备的时间和金钱来应对这些事,最终事情还是很有可能在计划的时间和成本内完成。尤其在团队协作时,大家可以在各自预期的基础上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不会总是要突发的加班或赶工,全局工作也得以按计划推进。
NO 2.框架先行
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可以先养成一个习惯,特别是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时,都会先找到一个可参考的框架再开始。
按照“差距=目标-现状”这个框架来思考首先更应该做什么,比如,刚接到了一个关于推广一本书的任务,首先会想到的是不是要去微博推广、找公众号推送、在抖音上做广告等等呢?那么,就会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目标——这次推广要达成多少本书的销售?要在多长时间内实现?现状——现有的公众号和社群在这段时间内能推广多少本?差距——是不是还有差距?差距是多少?基于差距,还需选用哪些渠道补充更合适?
否则,如果已有的公众号推送就能满足销量目标了,这时还去抖音做广告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了,而且效率更低。这样框架先行,可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更能精准地解决问题,达到会事半功倍。
NO 3. 过程沉淀
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做完后,最好能做下事后总结即复盘。这样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很好地沉淀下来,下次再做时就能做得更好了。事后总结的好处可能人人都知道,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
事后总结往往需要保持长时间的连贯思维,而大脑总是会尽可能让我们避开这种情况,复盘完全违背了人类行为规律——最省力原则。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发现,刻意掌握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复盘正是如此的辛苦活。
首先你对事后总结的感知难度很高,鼓起勇气来做总结已经会损耗你大量的意志力;一旦在总结中碰到任何障碍——相信我,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你很快就会退缩,然后说服自己其实可以留待下次再做。相较于事后总结,过程沉淀有3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更容易做到。事后总结所需时间长,而且一次性回忆总结的难度高。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记一点,时间短、总结内容少,感知上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更容易做到。
二是沉淀的经验更多。事后总结隔的时间长遗忘多,但过程沉淀则不同,每次及时记录,你遗忘的内容会很少。
三是及时纠错收益更高。事后总结发现的问题,是无法再时光逆转回去修正的,有些错误在过程中会一犯再犯,浪费本可以避免的成本。但过程沉淀则不同,纠错后可以及时避免再犯,因此成本更低、收益更高。那要如何做到过程沉淀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框架先行的方法,在事前构建好一个框架,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往这个框架里填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框架做修正)。
养成过程沉淀的习惯,可以帮你做到碎片化输入体系化沉淀。有了框架后,无论学习时间多么短、学习内容怎么碎片,你都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将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地填充在框架的相应位置。
NO 4.沟通闭环
如何做到沟通闭环的呢?核心是做到主动反馈过程、及时反馈结果这两点。
一是主动反馈过程。很多时候,领导交办或者是答应别人的事,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去完成。这时在执行过程中,你就要主动给予反馈,做到让领导或别人知道你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任务周期比较长的工作,你不能因为领导好像已经忘记,自己也就什么都不讲了。恰恰相反,这种情况你更应该主动跟领导反馈,一是让他知道你的工作量,二是防止拖到最后才反馈没有时间做调整。被动等着对方来问你进度,会导致你最终的沟通量更大,而且效果更差。
二是及时反馈结果。首先,接受信息时的及时反馈。在收到别人发起的信息时要及时给予对方一个信号,证明你收到了信息,让对方了解到你对信息的接受情况。你反馈的信息可以是某个具体的完成时间,或个人的意见或建议,或是一句简单的“收到”。其次,对事项完成情况的及时反馈。当你完成了领导或同事交代的某件事情后,需要及时主动地将完成情况发送给对方,并确保对方接收到了你的信息。如果你等着对方来问完成情况的话,原本能得100分,但在对方心目中只剩下80分。
NO 5.多讲故事
对方,而且对方还不会有丝毫反感。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引发共情。人都有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的能力,也就是“移情能力",因此人在听故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故事角色的位置,从而潜意识里就接受了故事所讲的道理。
二是绕过心理防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天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聊天的话题切到自己身上,这个防御机制就会咯噔一下启动,特别是遇到说教时,这个防御机制会更强大。
而故事则可以很好地绕过心理防线,当对方听到最后觉得跟自己有关时,他已经接受故事里的道理了。比起父母式的直接说教,用自己的一些“故事”来去“说教”会远比“说教本身”更有用。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