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茭白胡麻叶斑病(叶枯病)的 显微识别与综合防治
茭白胡麻叶斑病,俗称茭白叶枯病,由真菌类病菌引起,是茭白生产上发生最为普遍、最重的病害,在茭白整个生长发育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以高温多雨的夏秋季发病较重(图1)。尤其是在大棚种植茭白的环境下,病害发生特别严重时,全田茭白叶片变黄枯萎,造成植株在9月提早枯死,影响茭白产量。
一、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发病初期叶面密生针头状黄褐色小点(图2),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至梭形褐色坏死病斑,大小为(2~4)毫米×(1~2)毫米,形状如芝麻,故称胡麻叶斑病。病斑由界限分明的四层组成,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第二层为黄褐色,第三层为黑褐色,中心为灰白色(图3),严重时一叶片上约有数百上千小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可融合成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图4),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时造成叶片枯死,病叶叶尖或叶缘向下逐渐干枯,后期常引起全叶半枯死至枯死状。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
叶鞘发病。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大,数量较少,多雨潮湿时,病斑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
二、 病原
Bipolaris zizaniae称茭白离蠕孢或菰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图5)数枝丛生,黄褐色至绿褐色,大小(150~275)微米×(7.4~9.5)微米;分生孢子(图6)倒棍棒状,黄褐色至褐绿绿色,具横隔5~8个,胞壁较厚,脐明显突出,顶端钝圆,大小(40~165.8)微米×(12.3~29.3)微米(吕佩珂等,1992)。
三、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老株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溅射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
生产上茭白分蘖生长盛期遇有大于20℃的适宜温度,连续2天以上有雨或相对湿度大于90%,日照少的天气开始发病,这种天气出现的时间早发病就早,反之则迟。在南方,在秋茭上始发期为6月下旬至7月初,7月10日左右进入盛发期,病情发展较快,7月20日左右至9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9月中旬后病情发展开始变得缓慢,11月中旬停止发展。
在茭白生长期高温多雨或闷热潮湿,病害发生较重,连作、田间通风条件差,十分有利胡麻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防治不及时,在病害的发生初期,未能及时用药剂防治,造成病害的扩散。偏施氮肥,缺钾、磷肥的田块发病较重。不同茭白品种之间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率差异也大。
四、 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
轮作换茬。实行轮作换茬种植,将茭白与莲藕、荸荠、慈姑、芋头等轮作。
清洁田园。消灭初侵染源,在秋茭收获后,要离地1.5厘米割茬,将枯老茭叶集中烧毁,不宜放在田边地角过冬,5~6月收获夏茭后,也不宜将病叶放在当年定植的茭田边。
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多施有机肥作基肥,合理施用氮肥,做到平衡施肥,并每亩施用1千克硫酸锌做基肥。一般碳酸氢铵的施用量控制在每亩50~70千克,钾肥用量控制在每亩17.5千克(苗肥)。对酸性较强的土壤,可适量施用石灰和草木灰,如土壤PH值在4.5以下,每亩施石灰100~150千克,土壤PH在5~6之间,每亩施石灰50~75千克,能明显减轻胡麻叶斑病的发生。
7~8月高温期适当深灌水,保持水深13~17厘米,并做到经常换水降温。在高温多雨天气,抓住晴天,放水搁田,1~2天还水,以增加土壤含氧。
人工剥叶。在茭白生长期间,及时打去基部老黄叶、病叶和无效分蘖,以减少病原菌,并增强田间的通风透光。一般在茭白生长中期,对茭白进行一次剥枯叶、拉黄叶等农事活动。
2. 化学防治
应及早喷药预防控制,从分蘖末期开始或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400倍液、60%吡唑·代森联可分散粒剂1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25%吡唑醚菊酯乳油2500倍液、21%硅唑·多菌灵悬浮剂9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30%苯甲·丙环乳油3000~3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12.5%烯唑醇乳油或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4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从发病始盛期开始喷药,间隔10~15天防治一次,一般要防治3~5次。叶面、叶背均要喷到。孕茭前停止用药。
或选用混配剂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