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杂草香附子的发生和防治
一、 香附子的形态特征
香附子又称为莎草、旱三棱、雷公头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凉,其地下球茎产生根茎,根茎长出新的球茎,新球茎萌生幼草,一株接着一株,连绵不断地生长。叶片线形,长与秆等长,宽约6 毫米,有叶鞘,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通常10~15厘米,小穗3~10个,雄性小穗顶生,雌性小穗侧生,抽穗期在夏秋。在生长期内,能在短时间内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数量快速繁育生长,迅速占领地面,对作物的争肥争水能力极强。
二、 香附子的生境、危害与分布
香附子为秋熟旱作物田杂草。喜生于疏松性土壤,于砂土地发生较为严重,常于秋熟旱作物,如棉花、大豆、甘薯等苗期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前期生长发育,也是果、桑、茶园的主要杂草,但以棉花种植区危害性大。常成单一的小群落或与其他植物混生与之争光、争水、争肥,致使其他植物生长不良。它还是白背飞虱、黑蝽象、铁甲虫等昆虫的寄主,是一种世界性危害较大的恶性杂草之一,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由于香附子靠地下茎繁殖,人工除草或一般除草剂只能消灭地上部分,其地下块茎一周内可以随时萌发,继续危害,因此极难防治。
三、 香附子在主要作物上的化学防治情况
1. 甘蔗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氯吡嘧磺隆是目前唯一对甘蔗安全又能彻底根除甘蔗田香附子的优秀苗前苗后除草剂,主要特性是用量低、药效高、对阔叶草和莎草科杂草有特效,对甘蔗田莎草科杂草香附子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效,不仅可以杀死地上部分,还杀死地下块茎,降低块茎的再萌发能力,从而减少香附子基数。大大减少杂草再次萌发率,持效期较长,一次施药可控制整个生长季节。
2. 玉米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由于玉米田苗前酰胺类除草剂和苗后烟嘧磺隆类除草剂多年大量单一使用,人为地选择了杂草生长,以前一些不常见的阔叶杂草与莎草发展越来越壮大,香附子在各地玉米田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3. 高粱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4. 大豆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5. 花生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此外,在花生2~4片复叶期防治香附子还可用24%三氟羧草醚AS,每亩50~75毫升或24%乳氟禾草灵EC20毫升或10%乙羧氟草醚EC20毫升加入24%甲咪唑烟酸AS20毫升对水30公斤,均匀喷施;也可用48%苯达松AS每亩150~200毫升加24%三氟羧草醚AS25~35毫升,混合对水30公斤喷施。
6. 棉花田香附子的化学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地膜植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尤其是超宽膜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香附子的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致使棉田香附子蔓延扩散日趋加重。在棉花田防除香附子的药剂有:
(1) 三氟啶磺隆:先正达公司研制开发用于棉花。棉花的抗性来源于药剂快速代谢和茎叶处理时低传导性。在棉苗20~30厘米时,有效成分1.5~2g/亩,对水30公斤,定向半定向喷雾,很少或不产生药害,且能有效防除打碗花、香附子和一些阔叶草但是有效成分亩用量超过2.5g,全田喷雾到棉株顶上部叶片,遇病弱棉苗,不良气候条件用药就很容易产生药害。
(2) 在棉花生长旺盛期,香附子以块茎繁殖为主,且杂草密度大,又不能喷雾除草,可采用41%草甘磷异丙胺盐AS 200ml对水15~20公斤,配成药液,人工用毛刷涂抹香附子成株茎叶上,使其吸收传导烂腐地下块茎而绝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化学防除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根除香附子,节省人力物力。主要农业防治方法有:一是对部分香附子发生集中而又以块茎繁殖为主的地块,可结合耕地或中耕松土时,人工捡拾土中香附子块茎,带之田间晒干焚烧或作药用,能有效减轻其块茎繁殖和危害;二是到7~8月份香附子成株开花结籽期(种子未成熟前),拔除整株或割去地上部分的茎和花序,减少其种子落地,减少其靠种子繁殖而减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