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棉田主要益虫的识别

发布时间:2014-09-01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作者:张金平

在棉田中有多种害虫为害棉株,同时又有多种益虫以害虫为食料,它们对害虫有一定的杀灭能力,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认真探索棉田益虫的生育规律,以识别益虫,保护、繁殖和利用益虫,实行“以虫治虫”,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是棉花植保工作存在的一项新课题。
    棉田益虫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寄生螨等,它们都是害虫的天敌。
    1. 草蛉: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多种害虫,主要捕食对象是蚜虫、红蜘蛛、蛾类低龄幼虫和多种昆虫的卵。大草蛉的幼虫平均每天可捕食棉蚜80头,整个幼虫期捕食蚜虫800多头。

   

卵:初产时为草绿色,长约1毫米,每个卵粒都顶在一根丝状的卵柄上,产卵较集中,十多粒一片,也有分散产的。卵多产在棉叶、叶柄及嫩茎上,以棉叶背面为多,近孵化时变深灰色。
    幼虫:又名“蚜狮”,体纺锤形,灰褐色或红褐色,头部宽扁,胸部3节大而分明,皮肤粗糙不平,各节两侧有丛生刚毛的瘤突。口器的捕食部分镰刀形,捕蚜时贪食而猛。有些幼虫将食物残体驮在背上,以致看不出原来的体态。
    蛹:大草蛉在棉叶背面皱缩处或苞叶、铃壳间结茧化蛹,小草蛉入土结茧化蛹。茧光滑、球形、白色,常被误认为是虫卵。
    成虫:体细长(小草蛉体长11毫米,大草蛉体长15毫米),绿色,中型或小型,头部小,触角长,眼大,翅宽阔透明,翅脉网状,静止时,翅在腹部背面呈屋脊形。接触它时,能分泌防御性的臭味。
    2. 瓢虫:通称“花大姐”。棉田中的瓢虫不论成虫或幼虫都能捕食蚜虫、红蜘蛛、蚧壳虫和其它蛾类的低龄幼虫。一头七星瓢虫成虫每天可捕食蚜虫100多头,一头幼虫每天可捕食蚜虫80头。


卵:枣核形,一般数十粒直竖紧密排列在一起,少的也有几粒在一起的。初产时淡黄色,近孵化时灰色或黑色,多产在荫蔽的叶子背面。
    幼虫:初孵化时聚集在卵壳上不分散,约经4~10小时后开始分散觅食。幼虫体纺锤形,共分4个龄期,体表有红、黑、白或黄色条纹或斑块,并有短刺和瘤突,足长。
    蛹:老熟幼虫在叶背、卷叶、树缝、土块下等荫蔽处化蛹。蛹黄褐色,椭圆形,常夹杂有红色或黑色的斑点或条纹,大小与成虫相似,尾端粘在附着物上,并保留蜕皮壳。
    成虫:是半球形色斑鲜明的小型硬壳虫,背面光滑无毛,头小,缩在前胸背板下,硬翅的颜色和斑纹因种类各不相同,大多为黄、黑、红色,斑纹有点形、条形或呈网纹,如常见的七星瓢虫,硬翅红色或橙黄色,上有七个黑点。成虫有假死性、避光性。越冬成虫寿命最长可活8个月。
    3. 食蚜蝇(食蚜虻):幼虫能大量捕食棉蚜、叶蝉、蓟马及蛾类的低龄幼虫和卵。一头食蚜蝇幼虫每天可捕食蚜虫100多头。棉田常见的食蚜蝇有好几种,形态基本相似,生活习性也差不多。


卵:白色,椭圆形,单产,常在蚜群中和其附近产卵,每虫可产卵百余粒甚至数百粒。
    幼虫:蛆形,头尖体胖,无眼,用头部和身体前半部左右摆动。幼虫孵化后能立即捕食蚜虫,碰到蚜虫用口器去抓,举在空中,猛力吮吸,直至吸干其液汁为止。整个幼虫期可捕食数百头多至千头蚜虫。
    成虫:体形和色彩似蜜蜂,是蝇类的一种,仅一对前翅,腹部黄色,有几条黑带,常在花间取食花粉和花蜜。有时振动双翅原地不动,有时突然飞出一段距离,然后又徘徊飞翔。
    食蚜蝇大多以幼虫或蛹在植物根际附近土中越冬。春季常在蔬菜、绿肥、麦类及树木上捕食蚜虫,5、6月间迁到棉田捕食蚜虫。以蛹期度过8、9月间蚜虫缺乏时期。华北一年可发生4~5代,南方5~7代。
    4. 蚜茧蜂:又名蚜虫寄生蜂。

成虫体长2毫米,有点像小蚂蚁,黑色,翅透明。卵产于蚜虫体内,幼虫以蚜虫体液为营养,致使蚜虫身体膨大而死。羽化为成虫后,从蚜虫体内将蚜背或腹部咬一孔飞出。5月下旬棉蚜初侵入棉田时就开始受蚜茧蜂寄生,5月下旬至6月初是被寄生盛期。蚜虫被寄生后呈红褐色肿胀状,一个受寄生的蚜虫体内可有几头到几十头蚜茧蜂的幼虫。
    5. 蜣螨:是一种寄生在棉蚜体外的红色蜘蛛状的小虫,全身鲜红色,附在蚜虫体上,行动迟缓,5月上、中旬棉田出现较多。
    6. 蠼螋:通称铗子,为捕食性昆虫,能捕食红铃虫、金刚钻等多种害虫的幼虫和成虫。

成虫长8~16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身体表皮较骨化,腹部各节可以相互套缩且极灵活,尾部有一对铗子(尾须)。前翅质地坚硬,很短,腹部大部分裸露在前翅外。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下。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无翅。但云南发现有一种种子蠼螋,除捕食害虫外,还为害种子幼芽,有时能将种子幼根吃尽、种子内的子叶吃光造成缺苗。因此,对蠼螋,既要看到它有益的一面,又要防止它有害的一面。
    7. 姬蜂:又叫蛹寄生蜂,成虫体长1厘米左右,比蚜茧蜂、小茧蜂大,是一种小型细腰蜂。种类也多。

成虫产卵在棉铃虫、金刚钻、红铃虫、地老虎、大卷叶虫、小造桥虫等幼虫或蛹体内。卵孵化后及啃食寄主的内脏,使受寄的害虫在蛹期大量死亡。茧厚,灰色,茧上有并列的黑色斑点,茧的一端有细丝,系在植株上,又称“灯笼蜂”。
    8. 赤眼蜂:是寄生在害虫卵里的益虫,成虫身体只有黄蚂蚁一半大小,有翅能飞。由于蛹和成虫的复眼呈赤色,所以叫赤眼蜂。它能寄生在棉铃虫、地老虎、玉米螟、金刚钻、斜纹夜蛾、红铃虫、灯蛾等200多种昆虫的卵里,能防治很多害虫。

成虫体微小(0.5毫米),触角短,肘状,前翅宽圆,从翅基部伸出的一条粗脉弯曲,体褐色或浅黄色,有的种类腹部有深色横纹。成虫在田间飞翔寻找害虫卵,用尾部针状产卵管刺入卵内产卵,变成幼虫后,取食害虫卵内的汁液以生长发育。被寄生的卵汁液被吸干后变成黑色,就不能孵化了。赤眼蜂一年18~20代,早春一个月一代,夏季6~9天一代。一只蜂可产卵50粒左右。每一粒害虫卵里可寄生1~2头赤眼蜂。可采取人工繁殖,在田间释放防治害虫。
    9. 食蚜瘿蚊:成虫将卵成块产在蚜虫群体中。

幼虫习性和食蚜蝇很相似,每天可捕食棉蚜2~3头。成长幼虫吐丝连结蚜虫皮在地表或叶背面结茧化蛹。
    10. 食蚜斑腹蝇:成虫把卵单个产在蚜虫群体中。幼虫习性和食蚜蝇很相似。各龄幼虫每天可捕食蚜虫10余头,整个幼虫期能捕食蚜虫120~180头。成长幼虫分泌粘液粘附叶、枝或土壤结茧化蛹。


11. 小茧蜂:又叫绒茧蜂,种类很多。

成虫略似蚜茧蜂,喜在棉花茎、叶上结小白茧或黄白茧。成虫产卵在棉铃虫、金刚钻、红铃虫、地老虎、小造桥虫等害虫幼虫体内。孵化的幼虫以害虫体内养料为食料,使害虫体形短缩卷曲,到五、六龄时死去。小茧蜂的幼虫到老熟时,便从害虫体内出来做茧化蛹,在死虫体上常可见到一个或许多个小茧。
    棉花植保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农业防治、化学药剂、人工捕捉和生物防治等多种举措消灭虫害。当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赏赐,积极保护好这些益虫,可以使防虫工作既省钱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