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苯并烯氟菌唑专利技术探析(一)

发布时间:2016-08-08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廷廷 汤怀武


    苯并烯氟菌唑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研发代号SYN545192,通用名benzovindiflupyr,CAS登记号为1072957-7-1,化学名称为N-[9-(二氯甲基)-1,2,3,4-四氢-1,4-亚甲基萘-5-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酰胺,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琥珀酸脱氢酶(SDHI)抑制剂。其化学结构式为:


    单剂产品的商标为SolatenolR,复配产品的商标为ElatusR(活性成分为15%苯并烯氟菌唑+30%嘧菌酯)。ElatusR被认为是先正达有史以来增长最快、开发最成功的产品,对巴西亚洲大豆锈病防效优异,以其广谱、性能稳定、无交互抗性、长久持效、防效杰出等性能获得了2015年第八届世界植保大奖“最佳新作物保护产品奖”。2013年5月,先正达就苯并烯氟菌唑与杜邦获第五届世界植保大奖“最佳创新化学奖”的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商标ZorvecR)签署了全球相互授权协议,杜邦计划将苯并烯氟菌唑与啶氧菌酯复配,用于巴西大豆和其他作物,先正达则认为这项协议的签署将为苯并烯氟菌唑在巴西贡献最大的市场覆盖率。

    从2005年提交第一份专利申请优先权文件EP05023222,到2012年产品成功上市销售,先正达对苯并烯氟菌唑进行了非常全面立体的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苯并烯氟菌唑上市前,先正达对苯并烯氟菌唑的基础专利布局,通过分析每一件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研究申请人对结构简单的活性化合物的专利申请策略;第二部分介绍苯并烯氟菌唑上市后,涉及苯并烯氟菌唑的专利申请趋势图,各申请人的申请数量以及申请区域分布等,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宏观分析,探讨基础专利布局的重要性。

    一、 先正达对于苯并烯氟菌唑的专利布局

    1.先导化合物。申请号:CN200380101626A,申请日:2003年10月14日,发明名称:杂环甲酰胺衍生物,该专利申请中描述了式(I)三环胺衍生物的制备和杀微生物活性用途。


    2.苯并烯氟菌唑原药化合物及中间体专利。申请号:CN200680040057A,申请日2006年10月23日,发明名称为用作杀微生物剂的杂环酰胺衍生物,授权的独立权利要求:

    (1) 式(I)的化合物:



    其中Het是2-甲基-4-三氟甲基噻唑-5-基、2-氯吡啶-3-基、1-甲基-4-三氟甲基吡咯-3-基、1-甲基-3-三氟甲基吡唑-4-基或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基;R1、R2和R3均是氢;R4和R5均是氟、氯或溴。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是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羧酸-(9-二氯亚甲基-1,2,3,4-四氢-1,4-桥亚甲基-萘-5-基)-酰胺。

    (3) 式(III)的化合物:

    其中R2和R3各自独立地是氢;R4和R5均是氟、氯或溴。

    (4) 控制和保护免受植物病原性微生物侵害的组合物,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的式(I)化合物和惰性载体。

    (5) 控制或预防有用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侵害的方法,其中将根据权利要求(1)的式(I)化合物或包含该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组合物施用于植物、植物的部分或其所在场所。有一件分案申请,申请号CN201110048622A,授权的权利要求为:

    ① 式(D)的化合物:


    其中R2和R3各自独立地是氢、卤素、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卤代烷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

    ② 式(E)的化合物:


    其中R2和R3各自独立地是氢、卤素、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卤代烷基或C1-C4卤代烷氧基;并且R4和R5各自独立地是氟、氯、溴、碘或氰基。

    3. 苯并烯氟菌唑复配组合物专利。申请号:CN2008800183611A,申请日:2008年4月23日,发明名称:杀真菌组合物,授权的独立权利要求为:(1) 适于防治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病害的组合物,包含(A)式I化合物



    其中R1是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X是氯、氟或溴;(B)至少一种化合物,选自(B1)甲氧丙烯酸酯类杀真菌剂。有九件分案申请,分案申请的申请号CN201210231227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氟啶胺组合)、CN201210231222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唑类杀菌剂组合)、CN201210231223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丁苯吗啉组合)、CN2012102-

31224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咯菌腈组合)、CN201210231226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比沙芬组合)、CN2012102-

31621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双炔酰菌胺组合)、CN201210231682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苯锈啶组合)、CN201210231684A(防治在大豆植物上的锈病病害的方法)、CN20121023-

1617A(涉及苯并烯氟菌唑与百菌清组合),并全部获得授权。同族专利的国家代码EP、HK、MX、ID、PH、AU、WO、BRP、SG、IL、NZ、VN、AU、US、CA、TW、PH、JP、DE、VN、CA、IN、KR,截至2016年6月1日,同族专利申请数量共计427个,智慧芽专利分析软件对其专利估值为87000000美元。

    4. 苯并烯氟菌唑的制备方法一。申请号CN200980117090A,申请日2009年5月11日,发明名称为制备酰胺的方法,公开的权利要求为:一种用于制备式(VIII)的化合物包括在存在硼酸催化剂或者锑催化剂的情况下,将式(IV)的羧酸与式(VII)的苯胺反应。在实质审查的过程中视为撤回,未获得授权。





    5.苯并烯氟菌唑的中间体的制备方法一。申请号CN200980142361A,申请日2009年9月28日,发明名称:苯并降冰片烯的制备方法,授权的权利要求为:

    (1) 制备如下式(I)的9-二氯亚甲基-1,2,3,4-四氢-1,4-桥亚甲基-萘-5-基胺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a)将环戊二烯与CXCl3,其中X是氯或溴,在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反应为如下式(II)化合物:

    其中X是氯或溴,或aa)将环戊二烯与CXCl3,其中X是氯,在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为如下式(II)化合物:

    其中X是氯,b)将式(II)化合物在适宜溶剂的存在下与碱反应为如下式(III)化合物:


    c)并且将式(III)化合物在1,2-脱氢-6-硝基苯的存在下转化为如下式(IV)化合物,d)使式(IV)化合物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用氢源氢化。



    (2) 式(IV)化合物分案申请号为CN201310246743A,授权的权利要求为制备式(III)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将环戊二烯与CXCl3,其中X为氯或溴,在自由基引发剂的存在下反应为如下式(II)化合物,其中所述自由基引发剂选自有机过氧化物、有机偶氮化合物、金属盐和配合物: 

    其中X是氯或溴,所述反应在20℃至100℃的温度进行并且CXCl3以过量于环戊二烯使用,b)将式(II)化合物在适宜溶剂的存在下与碱反应,所述碱选自碱金属醇化物和金属胺化物,所述溶剂是除酮和酯外的惰性溶剂,并且所述反应在-20℃至+20℃的温度进行。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X为溴。

    6. 苯并烯氟菌唑的制备方法二。申请号CN200980155646A,申请日2009年12月16日,发明名称为制备杀真菌剂的方法,公开的权利要求为:

    (1)制备如下式(I)化合物的方法:


    其中:Y是CHCHR6(R7),C=C(A)Z,CY2(R2)Y3(R3),或C=N-NR4(R5);Y2和Y3独立地是O、S、N;A和Z独立地是C1-C6烷基;R1是CF3或CF2H;R2和R3独立地是C1-C8烷基,其中R2和R3任选地一起联接形成5~8元环;R4和R5独立地是C1-C8烷基;B是单键或双键;R6和R7独立地是氢或C1-C6烷基;包括在催化剂存在下,将式(II)化合物:


    其中X是F、Cl、Br、I或磺酸酯;Y和B如对式(I)化合物所定义;与式(III)化合物反应的步骤:


    其中R1如对式(I)化合物所定义;所述催化剂包含铜和配体。在实质审查的过程中视为撤回,并未获得专利权。

    (7)苯并烯氟菌唑的制备方法三。申请号CN2009801520087A,申请日2009年12月16日,发明名称制备芳基酰胺的方法,公开的权利要求为:

    (1) 引发由反应路线1代表的反应的方法


    其中Q是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X是卤素或磺酸酯基;P是有机基;R是氢或有机基;其中催化剂包含铜和配体;包括提供液态式(III)的化合物,而后使式(III)的化合物与催化剂接触。经过实质审查被驳回后申请复审。

    8.苯并烯氟菌唑的中间体的制备方法二。申请号CN201080021151A,申请日2010年4月20日,发明名称为1-甲基吡唑-4-羧酸酯类的纯化方法,授权的权利要求为:

    (1) 一种用碱的水溶液洗涤结构式(III)所示化合物的方法:

    其中R1为C1-C6烷基且R2为CF2H,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通过将碱以水溶液形式加入结构式(III)所示化合物, 或将碱和水分别加入结构式(III)所示化合物使结构式(III)所示化合物与碱的水溶液接触,及b)通过除去水相将结构式(III)所示化合物与碱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