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稻飞虱聚众作乱,“围剿”计划已启动

发布时间:2023-8-25 10:17:50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马志铭

作为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的稻飞虱,据全国农技中心的预测,今年的发生面积将达3.0亿亩次,而截至6月份,在早稻上发生面积已达6000万亩次。那么,在近期接连遭遇的对稻飞虱迁飞和暴发有利的台风天气下,稻农们将如何“降伏”中晚稻上日趋嚣张的稻飞虱,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小小稻飞虱究竟有何能耐使今年的水稻收成立于危墙之下?又有何招术可以出奇制胜?


1  猖獗的稻飞虱三兄弟“能耐”不尽相同

稻飞虱家族主要成员有大哥褐飞虱、二哥白背飞虱和小弟灰飞虱组建而成。作为同祖同宗的飞虱三兄弟的长相、习性、喜好非常相似,长得都像微型的蝉,口呈针状;喜湿,不耐高温干旱;具有迁飞性和趋光性,且喜趋嫩绿色。其中,短翅型为居留型,特点能生;长翅型为迁移型,特点能飞。

一旦遇到嫩绿鲜美稻丛,稻飞虱成虫、若虫则“成群结队”聚集在稻丛下部开“派对”,一边“狂欢”一边刺吸稻株汁液,同时唾液腺大量分泌有毒物质,造成输导组织阻塞或引起稻株萎缩。一旦稻子成熟、稻株发黄,它们便搭乘季风赶往下一个稻区,参加下一场稻丛的“派对”,如此往返循环、生生不息,但三兄弟对水稻的杀伤力不尽相同。

褐飞虱

食性单一,特别偏食,在自然情况下只取食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大哥”以数量取胜,故圈地面积最广。“大哥背后的女人们”也非常能生,每雌平均产卵200~700粒,在生长季节20多天就可繁殖1代。因此,“大哥”一旦作案破坏力极强,常引起稻株基部变黑变软,使水稻瘫痪倒伏,俗称“冒穿”或“虱烧”。

白背飞虱

与褐飞虱习性相似,飞翔能力强,一次迁飞范围广、落地成灾,且传播南方黑条矮缩病。排行老二也与其综合实力相关,繁殖能力较“大哥”褐飞虱低许多,每雌产卵85粒。对水稻杀伤力一般,以引起“黄塘”较常见,但对部分感虫品种也可造成“冒穿”倒伏。

灰飞虱

若虫迁移性较弱,但“小弟”繁殖能力与“大哥”不相上下,食性杂,且传播条纹叶枯病。拔秧或收割后能暂栖麦田、绿肥田的田埂边(沟边、河边)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时机成熟便就近迁入作物田危害,越冬若虫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因迁移性较弱,对水稻杀伤力较弱,可引起稻穗发黑、结实率下降等症状。


2  稻飞虱嚣张现状及原因,其中抗性是罪魁祸首

稻飞虱嚣张现状:截至6月14日,重庆市稻飞虱累计发生面积179.2万亩次,同比增125.52万亩次;截至7月26日,湖北省稻飞虱累计发生面积1128万亩次、同比增加36%。同时江西、湖南等多地稻区稻飞虱累计面积,也出现较大同比增加情况。

稻飞虱产生抗性是用药环节出现恶性循环的结果,抗性产生除稻飞虱自身超强的繁殖能力及抗性基因遗传因素外,还叠加了如下几个因素。

1.气候原因。因全球气候变暖,每年夏秋季节太平洋副高压促使气流对流频繁,给稻飞虱的“大迁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2.人为因素。因地少人多,在不断追求粮食高产的大背景下,采用了反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栽培体系,为稻飞虱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条件。

3.农药滥用导致抗性。滥用化学杀虫剂,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带来了稻飞虱抗药性增强,产生抗性时间缩短,刺激成虫加速产卵。

抗性现状:2022年全国农技中心在全国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发现,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500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548倍);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500倍);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抗性(抗性倍数大于40倍)。


3  稻飞虱入侵警报已拉响,“围剿”方案需立即执行

近来多地出现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本地虫源和外迁虫源重叠),部分田块虫口基数居高不下的危险警报,如不及时科学防治,极可能暴发成灾。为压低稻飞虱基数,农技专家们给出过如下几种招术:

一是生物防治。释放寄生于卵的天敌、寄生于成虫的天敌及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蚜茧蜂、姬小蜂等。二是物理防治。通过在水稻地周边安装杀虫灯、田间放置黄板诱捕器等达到捕捉效果,从而减少稻飞虱数量。三是生态防治。除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源外,还通过“稻鸭”、“稻虾”等种养模式来防治,虽然防治有效,但水稻产量相对低许多。

上述措施常用于综合防治或有机稻生产中,但对于成群结队迁飞而来的稻飞虱,这些小招术根本无法招架住。因此,稻农们只能选择放大招——喷施化学药剂。但在选择药剂前先鉴别一下,稻田里远道而来的是褐飞虱居多,还是白背飞虱居多,因为对付的招术也略有不同。

为保证中晚稻的丰产丰收,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形下,只有拿出“王炸”药剂才能出奇制胜。而全国农技中心的抗药性监测发现褐飞虱种群除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对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对褐飞虱种群敏感的三氟苯嘧啶(佰靓珑®)无疑正是那个“王炸”,因为三氟苯嘧啶在专攻褐飞虱的同时,还能兼治白背飞虱。据不完全统计迁飞入侵的稻飞虱为褐飞虱占比大、危害程度更大,需优先考虑针对褐飞虱的药剂。

因主力药剂产生抗性,用好药、选对药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在警报拉响的情形下,须立即应急抗性治理方案——“好药+好药械”,即选择通过抗药性监测后的推荐药剂和相应的施药技术方案,对来势迅猛的稻飞虱的“围剿”行动已启动。

而抗性治理方案中的“王炸”,农技专家力荐与现有常规杀虫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佰靓珑®(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该药属于新型介离子类或两性离子类杀虫剂,为新型嘧啶酮类化合物,是目前对稻飞虱为数不多的敏感药剂之一。

之所以成为抗性治理方案中的首选药剂,除高效(药效高+飞防施药效率高)防治各种稻飞虱、持效期更长、见效速度快外,还是适飞防(出众的溶解性、雾滴均匀、不堵喷头)首款发布飞虱飞防应用标准品牌,目前已成为飞虱防治药剂中的标杆产品。

同时,选择药剂应注意,在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上下代之间,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为更好地满足水稻种植户对稻飞虱等害虫实现高效、安全防控需求,科迪华量身定制了飞防操作规范“佰靓珑®飞防应用标准”。在农药领域,专为一款农药特别制订应用标准,这是对待这款农药的最高“逼格”。科迪华对佰靓珑®应用技术如此规范和重视,是追求药效得以完美发挥而做出的细节管理,正因如此也让“中国人饭碗里装上中国大米”成为可能。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